安徽 刘 斐
小序: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美国传教士,1912年秋来合肥任教,1919年9月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育系主任,直至南京遭受浩劫。
忧愁同潮深。震金陵浩劫,争靖妖氛。《日记》情同拉贝①,外侨胸襟②。行正义③。施仁恩,谏校园、安全肩任。接纳难民艰,操劳食宿,周密罕观今④。 关时局,添温存⑤。斥姦焚掠杀,倭乱乾坤。避难收容撑拄, 幾知艰辛。劳过度,疴缠身。劝返乡、难痊芳尊。蕙心早凋零,民褒白下观世音。
注:①②、魏特琳和德国西门子洋行商人拉贝以及十多位国际友人,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推拉贝为主席;接着又成立了“国际红十字学会南京分会”,魏特琳为会员。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魏特琳和拉贝均记有数十万字的日记,连同他们的一些当时书写的报告、文字、书信等,成为揭露侵华日军血腥暴行的铁证之一。③、除建议组成保护难民的安全机构外,魏特琳还与同仁阻止日军进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园搜查中国军人和掳略妇女;拒绝该学院悬挂太阳旗;劝说人们莫戴太阳旗臂章;去日本使馆抗议日军违犯国际公法和违反人道的罪行;拒购日货;1938年1月底,日军在南京扶植的伪政权后,下令关闭南京所有的难民收容所和裁撤“国际安全区”,她也巧妙拒绝落实。④校园本只可接纳难民2千余人,可是为了尽力避免难民少受日军暴行,她将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宿舍甚至走道、楼梯、屋檐下,凡可暂时栖处都挤满难民,共结集难民1万多人。⑤、她将学院的存粮拿出,为难民供应米粥;烧锅炉供应开水;为病号供应针疗、药品、牛奶营养品;举办职业培训,织手巾、织袜子等手艺借以糊口;办起女子中学,建立1所小学托儿所。
作者通联:(邮编241200)安徽省繁昌县城南回民巷26号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湘ICP备14009931号-1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