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汉寿县洲口镇中学 黄桂旺
汉寿县酉港镇地处洞庭湖西滨,为沅澧两水入洞庭湖的交接处。酉港镇中学自2001年以来,在校园诗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是打造了一张文化名片——太白风。酉港这个地方很神奇,这里不仅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铸过鼎的鼎山,还有唐代诗人李白泛过舟的太白湖。为了沿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酉港镇中学当时负责校园文学的指导老师刘玉坤(现已调汉寿县詹乐贫中学)和黄桂旺(现已调汉寿县洲口镇中学)将校刊取名为《太白风》。其命意是因太白湖借唐代诗人李白之名大兴诗词之风。经过几年的努力,太白风成了酉港镇的文化名片了。
其次,是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太白湖诗人群。据2014年编印由南开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卢盛江先生题名的《太白湖诗人群作品集》统计,因《太白风》而成长的教师诗人有二十三人。其中有六位诗人的诗作次数不等的上过中文核心刊物《诗刊》。同时,一批诗苗正在茁壮成长,仅《岳麓诗词》2002年第三期以“汉寿县酉港镇中学女生诗摘”为题,一次就刊登七位学生的诗词作品,这些年,在县级诗词刊物发表诗词的学生更多。
再次,是出现了一个文化现象——诗词文化。在酉港镇中学的校本教材《诗随中国韵,客醉洞庭西》中,收录了以当地的名胜和风景为题的多位诗人的同题诗作,也把古人写本地风光的诗词编了进来。这本书不仅仅是酉港镇中学诗教的教材和成果,更是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筑了台阶。有趣的是,教师们写的诸多诗词,不但学生背的,就是当地老百姓也背的,同时还引发了很多农民写诗。这种诗词文化现象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现在全国都在推行校园诗教,汉寿县正在进行建设诗词示范县工作。反顾在酉港镇的校园诗教工作,本人觉得:要推行校园诗教,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教诗与诗教的关系
在中、小学教学大纲里已有诗词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教诗。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诗教?教诗与诗教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词组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只是排列的顺序不同。从本质上说,教诗与诗教都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以诗育人。但从二者的具体运行过程分析,二者亦有各自的特点:一是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诗侧重于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而诗教则侧重写作实践。二是目的要求有所不同,教诗是启蒙基础知识,普及文化工程;而诗教则是启迪心智,开拓思维,是道德固本工程。三是教法有所不同。教诗是陆上教游泳,主要在第一课堂下功夫;而诗教则是水中教游泳,主要在第二、第三课堂下功夫。四是对象有所不同。教诗对象是学生;而诗教的对象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学生。五是工作量有量的不同。教诗有教案,照本宣科,是份内劳动;而诗教要重新备课,指导和修改学生诗作,是额外劳动。由此可见,诗教具有教诗不可替代的特点和功能,正是自身的特性,才蕴含着诗教的必要性。同时,二者之间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诗教潜在一种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是繁荣诗词文化,实现以诗育人的必由之路。
汉寿县酉港镇中学的诗教,在起步时就定位在诗词创作。实践证明:诗词创作,入门虽难,深造却易。入门是把宇宙飞船装上发射架的过程,深造是点火将宇宙飞船送上太空的过程。酉港镇中学在把“宇宙飞船”装上发射架、点火送上太空的诗教过程中,定了三条口头协议:第一,写诗要平仄从严,用韵放宽。第二,好诗是常读常新,不可复制。第三,风格上主张清新自然,百花齐放。这三条协议,一直为酉港镇中学的诗教工作者所遵守。
二、学与教的关系
诗教进校园的过程,是教与学协调发展的过程。但是很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不同群体,对诗教工作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学生高兴,家长拥护,教师苦脑,校长担心。担心的是怕影响升学率。思想抵触最大的是中学语文教师,诉苦不少。他们主要认为,在中学里语文教学本来工作量最大,最辛苦,再搞诗教就不堪重负了,加之加任务不加报酬,是分配不公,心里难以平衡。这是教师不想教的主观反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多数教师的诗词文化功底不够深厚,对开展诗教工作力不从心。这是教师不能教的客观表现。这种状况表明,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薄弱环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理顺教与学关系的侧重点。为了在诗教中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让教师想教、能教、让学生想学,能学到真东西,要抓好三件事:
(一) 要在教师培训上下功夫。首先建立诗词文化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办班、分学校办班,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中、小学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的任课教师,逐步提高他们的诗教和教诗能力。汉寿县诗词学会在过去的十五年时间里,聘请过林从龙、周笃文、梁东、叶玉超、熊东遨等诗词专家来汉寿授课,令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开眼界,信心倍增。其次,教师要加强自修和实践。一个人诗词上的功力,完全要靠自修和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乃至成“家”。再次,要建设好一个诗教团队。这个团队一定要做到“文人相亲不相轻”。汉寿县酉港镇中学在诗教上取得的所有成果,无不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二) 要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主要是在校内和校际之间,有计划、有目标地定期分别组织教师开展默诗、吟诗和诗词创作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引入竞争机制,把学生、教师、家长同时推上竞争平台,激发师生对诗词文化的教学热情,营造诗教的浓厚气氛,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诗教功能作用。目前,汉寿一年两次大赛:一是中小学教师诗词教学比武,一是全县中小学生诗词大赛。每次大赛都进行总结表彰。由于获奖作品,不仅奖励了学生,而且也奖励了获奖学生的指导老师,使老师在和学生共同分享荣誉的喜悦中,感受荣耀,体验价值,激起师生对诗词文化的共同向往和追求,逐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推动诗教发展。
(三) 要在校长身上下功夫。大家知道,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责任人——校长的作为。为了充分调动学校抓诗教的积极性,政府和教育局要对校长进行督导和考量:一是明确责任。教育局要下文件,要召开会议,明确学校抓诗教的责任。要求校长把诗教进校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诗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可能地调好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千方百计为诗教的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二是施加压力。通过开展校际间的诗词学习创作竞赛活动,使学校之间在竞赛中相互比较,体现优劣,奖励优胜,给校长们施加压力。有了诗教的压力,就会有抓诗教的动力。三是实行监督。抓好诗教工作,实行年度考核,从教育局到学校,形成诗教工作链条,使诗教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进”与“出”的关系
诗教进校园,不能只“进”不出。所谓“出”,就是要让学校师生的诗词作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形成流动状态,为诗教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酉港中学在开展诗教进校园工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抓好“出”这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酉港中学除了开展各种诗词学习竞赛活动之外,重点办好《太白风》,为教师和学生的诗词作品走出校门提供交流平台。第二,把握机会,推出师生作品。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酉港中学教师黄桂旺、周熙贵、潘道君三人利用两次参加诗刊社组织的全国诗人笔会的机会,带师生作品与《诗刊》社的编辑和来自全国的诗人交流;2006年12月,黄桂旺利用参加岳麓诗社理事会的机会,把汇编师生诗词的校刊《太白风》(总第十一期)分发给与会人员进行交流。这几年,积极参加全国各种诗词大赛来进行诗词交流。第三,师生诗词作品,按发表刊物级别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充分调动了学校师生积极写诗投稿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酉港镇中学有六人30首上《诗刊》,二人4首上《中华诗词》,在《东坡赤壁诗词》、《广州诗词》、《老年人》、《诗词月刊》、《湖南诗词》、《岳麓诗词》等刊物上发表的人数和作品就更多。同时,在全国各类诗词大赛中多次获奖,获奖作品中,以周熙贵老师游常德花岩溪后写的《夜宿五溪人家》含金量最高——荣获2013年由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诗词中国”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四、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学校的事情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诗教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就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更是社会的事情,需要社会大力支持,需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才能促进诗教持续,协调发展。
(一) 借政府之力发展。2001年6月,时任汉寿县酉港镇书记的宋国标同志,在当时农村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力排万难,举办了“汉寿县酉港镇第四届龙舟艺术节”。宋书记在百忙之中来学校,要求学校以最快的速度编一本《太白风》,由政府刊印。“龙舟艺术节”上,宋书记以地方特产的礼物形式把《太白风》赠送给来自各地的嘉宾。由于当时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能写诗词的人太少,更何况在校初中生了,所以,《太白风》一开腔就响遏行云。
(二) 借企业之力发展。太白湖承包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太白湖休闲旅游业。他们在第一期园林土木工程基本竣工后,于2013年就着手文化方面的建设。除请有级别的领导题字外,还特地请《太白风》的诗人们题诗作对,并将他们的作品请人书写进行固化。企业借文化争效益,诗教借企业发展,合作共赢,相得益彰。
(三) 借百姓之力发展。东家娶亲,西家嫁女,乐意为他们题写对联;老人祝寿,小孩留照,热情为他们写诗。凡有农民写诗要进行指导的绝不推辞。用自己的爱心培育大众的诗心,是诗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诗教的根本意义所在。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湘ICP备14009931号-1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