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17年第1期:辞赋散文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089

 

☆ 刘雷中

寒彻梅花扑鼻香
——读西湖刘丛红《玉米赋》兼及其他

    今年1月,应西湖诗词学会之邀,我与周则强会长、皮国繁副会长、刘立军副秘书长等一行参加了他们的诗友座谈会,会上结识了郭子建会长等诸位诗友,内有号赤松子者,本名刘丛红,约40余岁,正年富力强,于微信上给我发了多首七律,读后不禁击节称赏。中有《玉米赋》印象深刻,录于下:

        米养形骸玉养魂,金丝碧叶养精神。
        名轻五谷八珍席,影落千家百姓门。
        骨节分明藏竹节,仁心仿佛抱莲心。
        含苞欲启缤纷梦,满目琳琅看不真。

    咏物诗贵在有“我”,即有诗人之人格精神在其中。刘丛红出身农家,对农作物再熟悉不过。能从十分熟悉的普通物体上读出其神、其魂,咏物诗便有了精神,便能放出异彩。明于谦的《石灰吟》便是如此:“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两句道出诗人的人格精神,激励着万千志士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千古流传。我初识丛红,对他还很不了解,而从这首《玉米赋》读出了他贫苦而矢志不渝的精神,也可以说,此诗引起了我的共鸣。中间两联是此诗魂之所在。玉米远不如五谷名气大,古时即不在五谷(稻黍稷麦菽)之列。虽然门户与高粱(稷)近,但其质粗味涩,不能与高粱的甜糯相比,与稻米、小麦、黄米、大豆相差更大,以前每作牲畜饲料,富人不屑于食。这样一种食物,改革开放之前却是千家万户百姓的主粮,特别在北方。颔联就这样把玉米的贫民性也即大众性艺术地描写出来,对仗工整,尤其四个数字词语的运用妙不可言。八珍原是帝王享用的佳肴(《周礼·天官冢宰》),下联却用百姓与之相对。颈联以玉米茎节似竹节,玉米芯似莲心作喻,巧妙地将玉米与历来文人士子赋予高风亮节的竹、莲联系起来,顿使平淡无可称雅的玉米跻身于梅兰竹菊之列,颇似当下玉米一跃成为具有降脂、滑肠等多种保健功能的食品而为人们青睐,身价亦走高。接下来写玉米因而做起缤纷梦来,个中况味也为末句埋下伏笔——满目琳琅看不真,颇可玩味。我从这里读出了丛红的某种隐忧。贫苦者一朝身登龙门便忘其根本者比比皆是,当今巨贪不乏此辈。此诗唯一稍有遗憾的是,首联“养魂”与“养精神”意思犯复,第三个养字可以改倍字,意思便不重复,也画出玉米挺立垄亩的风神。 
    我曾进一步询问丛红人生经历,他发给我一篇《苦瓜赋》,诗文不长,亦录于下:
    莲乃花之君子也。余以为苦瓜亦时蔬之君子。夫苦瓜者,生于僻壤穷乡,沐清风而无妖娆之态,经苦雨更具斑驳之姿;望之虽满身凹凸,蹙额皱眉,食之则清凉解暑,开胃生津。尤可贵者,若与他蔬同鼎而烹,苦味仅在自身而不及其他,可谓是非由人品,心苦只自知。余生长农家,自小家贫,中考时曾为一重点中专录取,而为他人偷梁换柱,遂失一生良机。后复高考,又因学潮致录取峻严,再失交臂。为谋生计入本地纸厂,亦工亦学,曾任当地文化艺术协会秘书长。殊未料突遇婚变,劳心瘁力,几近绝望,遂南下深广,辗转流离,幸他乡遇知己,异域安枕席。蓦然回首,感慨万千,竟不知苦瓜即我,我即苦瓜耶?乃赋七言于后:

        瓜田李下韭园西,未晓谁栽锦荔枝。
        额上沧桑千道皱,心中苦涩百年痴。
        天生异质难随俗,自荐良厨不遇时。
        借问春风门第客,一生真味几人知?

     作者自注:锦荔枝,苦瓜别名,因其表面多皱,酷似荔枝,故名。读完此文,方知丛红为何对玉米、苦瓜之类贫寒之品情有独钟。古人云:诗穷而后工。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由丛红此二诗一文可窥其端倪。文末仿庄子梦蝶,以苦瓜自况,然与庄子梦蝶大异其趣,可谓神来之笔。两诗相较,玉米诗当略胜一筹,因苦瓜诗尾联稍过直接,其文亦如是,道其困顿坎坷,大可不必。想想东坡《赤壁赋》,岂有自己人生坎坷一丝一毫在内?东坡之所以成其东坡,艰难困厄在其心中如浮云尔,不见其《定风波·沙湖道中》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便投荒南粤,东坡仍然唱出了“报道先生春睡美”的诗句。诗人不幸诗界幸,历史往往如是。故丛红或其他曾经坎坷之诗友不可拘拘于过去,而应将颠踬困厄当做自己的人生财富,须知困苦出诗人。放眼未来,我辈当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勃兴尽匹夫之力也!
 
 
☆ 罗金龙

诗 词 闲 话

    予尝作《春节后再次南下》-绝:“节后谁知客意赊,可怜门外即天涯。者番不作愁中别,直把他乡认故家”。诗友梅疏影兄谓末二句以反语写出,更显沉痛,可谓知者之言。某刊录出时将“直把”改为“只把”,虽仅一字之易,读者只须仔细体会,便知意有不同,如此改法,不能认同。“直把”是无可奈何语,“只把”则语气太过肯定,两相比较,可细参。诗求语言形象准确,亦不可放过一处。
    偶读《瀛奎律髓汇评》,“登览类”中见王介甫《登中茅山》诗:“翛然杖履出尘嚣,鸡犬无声到泬寥。欲见五芝茎叶老,尚攀三鹤羽翰遥。容溪路转迷横彴,仙几风来得堕樵。兴罢日斜归亦懒,更磨苍藓认前朝”。后附诸家评语,查慎行谓“末句‘苍藓’,‘苍’字不如‘碑’字”,原因是“‘苍’字于诗意无关,而‘碑’字于语气则必不可无,否则磨遍山中苍藓岂可认前朝耶?”读此再前后细审全篇,恍然大悟。可知读诗写诗不可一味迷信古人、名家,须具审视眼光,然此又非人人能具。诗之一道,敢云小技?
    渝州梅疏影兄曾有七律《游小三峡》倩予“教正”,予读“剪空燕子桃花岸,戏水沙鸥杜若洲”一联,觉其“空”字少力,遂改为“春”。盖“春”字形象,不仅字面饱满,且与桃花、燕子时令相对.兄见而叹日“一字之换,足可为师”。然此也非定改不可,而诗须炼字炼意,贵在精当,却又不可不察。
    福建曾有纪念辛亥百年“海峡情”专题诗赛,予以一绝占得名额:“神州崛起正当时,两岸情深世共知。何不归来成一统,宁教人写示儿诗?”邑中上官敬东先生评论:“在这个热得发烫的大题材下,作者选出了一个出新意、不落套的小细节,那就是陆放翁的《示儿》诗,其主旨正好与今天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意思是一致的”。斯言为善,末二句化用。而收到诗奖之日正好是“双十节”(10月10日)辛亥百年这一特殊纪念日,可谓巧矣,因念以志之。
    初学诗者,宜从七绝入手,揣摩与熟悉起、承、转、合法度(陈永正先生认为,七绝易学难精),而后再习律体、长短句。律诗中二联至关重要,结构安排、情与景的关系等都须讲究,处理不好则易成败笔。或谓律诗难作,难即此也!五绝易作难工,更不易出佳篇,盖方寸之间,难以施展。欲达到大气圆融,又非易事。故古今五绝脍炙人口者甚少,二十贤人,当真“着一屠沽儿不可”!古风因体裁特殊,可不似近体诗粘对一般严格束缚,句式可长可短,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于叙事、议论最为合适。古风便须有古意,亦非初学随意可以措手!
    词与音乐分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后,除了按“谱”来填外,何调宜婉约,何调宜豪放,仍需讲究一定的声调韵律关系。今人熊东遨先生曾于其著作中有叙述,可以参看。《金缕曲》一调以其五七言皆备,婉约豪放均宜,是典型的“长短句”,当代周采泉词家(杭州)有《金缕百咏》,是可谓谙于此者。
    当代诗词队伍不断扩大,仍以老年居多。“老干体”因其语言直白浮泛等原因为众所不齿。老年同志生活阅历丰富,是创作较好条件。如能加强诗教,积极运用,在立意、结构、修辞技法等方面用力,此种现象当可改善。熊东遨先生《诗词医案拾例》便是较好范本,原作改作对照,作者读者同受启发。
    中国画与诗自古契合,相得益彰。当今善画者多不谙诗律,能诗者又多不能画,此为蹩脚,而诗书画印兼擅者更属凤毛麟角。往见今人精彩画幅而顾其所谓题“诗”题“联”者,实不谙格律而自相标榜,与其画作不称,读之每觉恶心可惜。古人多有能诗善画,会镌印、喜收藏,精鉴赏者,可谓多面手,今则鲜矣!
    涪翁(黄庭坚)有“夺胎”之法,意即规模他人诗意而形容之。熊东遨(湖南)、白坚(江苏)先生均有谈“偷诗”的好文章,不妨参看。《诗人玉屑》卷五:“诗有三偷:偷语最是钝贼,偷字事虽可罔,情不可原,偷意才巧思精,各无痕迹”。
    为纪念宋教仁遇刺百周年,偶撰一文,辑得其绝笔诗一首,录出备存:“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徐寻屈曲径,竞上最高峰。村市沉云底,江帆走树中。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此与于右任游杭州南高峰时之作,末二句可见革命党人气概。
    溥心畲咏燕:“玳瑁梁空旧馆非,池塘芳草梦应稀。波生苑里曾留影,花尽江南尚不归。岂有楼台歌白纻,已无门巷认乌衣。天涯春去多风雨,莫向平湖浅处飞。”用语雅驯贴切而寄意在焉,诗到这般已入化境。溥氏末代王孙,身逢丧乱,自有其身世之感。
    “一篇锦瑟解人难”,渔洋评义山诗也。义山《无题》类作品扑朔迷离,不可捉摸,历代注家蜂起,直欲探本追源,强作解人,此为不必。诗有可解不可解处,叶嘉莹先生以为与《古诗十九首》一样有“含蓄模棱”之效果,意蕴深微丰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受。予谓见仁见智可矣,何必加以界定?
    读《板桥诗词撷英》颇有佳作,其中律句对仗学杜意,见锻炼之功。如《寄许生雪江》:“云揉山欲活,潮横雨如奔。”生动有趣,既新且活,妙在“揉”字,令人爱不释手。《小廊》又云:“乱鸦揉碎夕阳天。”复用此法,全从老杜处学来。再举几例,便知我言不诬。如“雨细窗明火,鸦栖柳暗城。”“蟋蟀乱鸣黄叶径,瓜棚半倒夕阳楼。”“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碧绿新筐果,轻黄旧草鞋。”“夕阳开一半,吐出旧江楼。”诸句皆能不落窠臼。
    陈国安先生客吾郡多年,工诗联、精书法、善篆刻、富收藏,人亦忠厚有声,诚然名家。曾见赠其著《幽篁轩诗文集》二卷,受而读之。展卷即见其自书《回乡偶作》绝句云:四海萍踪渐已疲,归来故土倍亲昵。难忘最是锅巴饭,茅舍竹林山鸟啼。其可爱处在于情真,前贤所谓以口语出之而不害其超脱者也,实先得我心。其感人也至深,引人同感,过目不忘。以“锅巴饭”这一细节写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便沁透心田,此语亦反衬回乡“亲昵”之情。自贺知章《回乡偶书》一作后,古近作者多有返乡之作,往往感物起兴,情语自心底迸出,并不费力。
    杨万里(诚斋)有《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录一):“独对秋筠倒晚壶,喜无吏舍四歌呼。柳梢一壳兹缁滓,屋角双斑谷古孤。”双斑指鸠鸟,“谷古孤”以平仄三声来拟鸠声,毕肖合韵且得自然之趣,诚斋“活法”为诗,非仅文字游戏而已。敦诚《鹪鹩庵随笔》:“吾宗紫撞居士有听弦索诗云:‘隔巷犹闻稜等登’”句法略同,用丁稜登第后谢主司事,诚斋则纯乎天籁。儿时乡春常闻“谷古孤”鸠鸣,童儿每学以谐趣,因忆及此,特为拈出。
 

☆ 周运曙(汉寿)
 

老 丐 不 老

    一转眼,县诗词学会的顶梁柱武陵老丐离我们而去已是半年了。他是于2016年国庆节前夕去天国之路的,离古稀之年只差一年半载了。
    一想起他,伤痛和思念总是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心。他是一名很不错的乡村人民教师,是县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兼主编,是原中华诗词论坛四维诗社的版主,是汉寿“中华诗词之乡”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草根诗人。由他主编的县诗词学会会刊《汉寿诗词》、《沧浪诗品》和汉寿诗乡建设三十年成果篇《诗国先锋》一书精美、大气,独具艺术匠心,无不受到业内赞扬和社会好评。他的辞世,是县诗词学会不可挽回的损失,乃至市诗词界也留下了空缺。
诗人也许真的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是的,他在微信群里的名字仍然留着,谁也不忍心删掉;他在学会新办公室的桌椅仍然空着,仿佛有一天,他还要驾鹤归来,要在这里敲诗、改稿、编辑……
    “武陵老丐”是他的艺名,简称“老丐”,意为武陵山水间一名知识的乞讨者。然而,他却给予世间的甚多,把亲情和温暖给予父母和子孙,把爱心和知识给予学生与吟友,把智慧和生命给予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诗乡建设。
    他的本名叫曾梦耕,一生正如其名,一直默默地耕耘着。先是耕躬于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继而退休后发挥余热,躬耕于中华诗坛,成为一名诗乡建设的践行者和国粹传承的推进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位饱受中华古典诗词国粹所浸润的诗律老手,诗、词、曲、赋、联样样精通。他的艺术实践、他的成果、他的春华秋实远非一般人所能攀比。他在创作上锲而不舍,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词,常见诸于报刊。作品情真、味厚、格高,充满生活气息和诗心唐韵,深受读者们喜爱和好评。
    他说,在70岁前,要办好两件事,一是为学会编纂好《诗国先锋》一书,向诗乡建设三十年庆典献礼,二是整理出版自己的诗集,馈赠给亲朋好友。第一件事办成了,是他与死神赛跑完成的,第二件事竟成了遗愿,他为诗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县诗词学会已作出决定,将他的诗集尽快地整理出版,作为成果展示给世人,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丹青难写是精神。”说他是一位“诗痴”无可非议。在诗乡建设上,他是一以贯之地添砖加瓦,一以贯之地用诗人的生命长河之水泽润四野,为编辑好《诗国先锋》一书,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省肿瘤医院的病榻上,他刚缓过气来,就挥笔改稿,精心编排,他知道自己已来日不多了。这令前来看望他的学会同事疼心和感激不已。可惜新书编成后他连一眼也没瞧上,竟成永诀。
    他甘为人梯,默默奉献,承担着校园诗教辅导义务。他骑着单车,后来是电动车,一次次走乡串镇,上门入校,为师生举办诗词讲座。讲座时,总是用独特的视角,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贴近生活的举例,深入浅出,给人以难得的艺术感染,台下的都听醉了,台上的他也沉醉了。
他满腹经纶,平易近人,常不厌其烦地为吟友们“斧正”诗稿。或面授,或电话,或微信,来者不拒,每每受益。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好老师,好吟友,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渐行渐远。
    千山不语齐俯首,万水呜咽共吹箫。我们真没有想到,他的仙逝竟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县诗词学会等三家县文化团体和他原所在的学校联袂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唁电、挽联、挽诗从内地和香港纷纷飞来,无不为他的辞世感到惋惜和悲痛。市诗词学会在唁电中,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常德市诗词界著名的诗人、词家。值得学习和缅怀。”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女诗人美慧子发来的唁电情之切切,令人动容:“寒风起,尘雾涌,一篱黄菊也愁慵。湘江泣,岳麓躬,数支悲歌过稀空,凭甚唤不醒武陵老丐兄”。她还将其诗作选编制作发到诗人微信群里,传播到海内外。
    一名草根诗人为何竟如此受人爱戴和尊重?答案只一个,因为他是沧浪诗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麦田”忠诚的守望者。
    斯人已去,其自挽联却长存于世:
    早也披星,晚也披星,衣食总熏心。到如今,锦匣还乡,孽镜台前,述职单呈抔土;
    出犹见肘,归犹见肘,慈悲唯在意,倘来世,蓬头去路,转轮殿上,通关不贿文钱。
    啊,武陵老丐兄,您把死竟看得这么平淡。何遽忍心离去?仰天空悲切,无泪诉离情。我愿让此文化为清明遥祭的哀思。老丐不老!
 
点击排行
学会会刊
更多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