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17年第4期:辞赋散文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1640

曾祥永

独辟蹊径的视野  别开生面的描绘

——刘禹锡《望洞庭》诗赏析

    到岳阳东洞庭君山岛旅游,岛北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石上书刻着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

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尽管在他之前,前人关于咏洞庭湖的诗篇,如座座高峰,横空出世,但刘禹锡运用自己的凌云之笔,拓展了自己的独特空间。他以独辟蹊径的视野,别开生面的描绘,塑造出跌宕生姿、趣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究竟写了些什么?大手笔到底落于何处?

    我们不妨先来作一番诗歌历史上的“百度”检索,看当时唐代大诗家们是如何描绘、诵咏洞庭湖的。

唐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人暮年登楼观景,感慨洞庭湖辽阔无边,中分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李白和杜甫的崇拜者,唐代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游洞庭湖后,写出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篇写秋水盛涨,水天一色,汪洋浩阔,广极涵浑。描述秋洪之景,接天连日,可气蒸云梦大泽,可撼动巴陵古城,气势盛大,岂可了得!又是语出惊人。

再看诗人李白,虽是“谪仙,也不敢懈怠。他于公元759年从白帝城东行,在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后,畅游洞庭湖,挥笔写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写名楼高耸,湖江相连,湖景壮阔,气势飞腾。喝酒传杯,杯与天高,微醉起舞,诗舞相和的美好感觉。

比李杜小一辈的戴叔伦,看到先辈们的题咏,颇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先贤有诗在前头”的意味。然而,戴叔伦毕竟是戴叔伦,他没有因袭前人,轻轻一笔,竟从湖边“三闾大夫庙”觅得玄机: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人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既渲染气氛,又寄寓了深沉的怨愤。亦可算得上戛戛独造,匠心独营了。

    前辈先贤开篇宏阔,可谓峰峦重叠,攀登万难。那么,“诗豪”的雄笔又将会箭指何方,如何独辟蹊径呢?刘禹锡在岳阳城楼瞥上几眼,以慧眼独具的创意发现,一条攀越的诗路便浮现在眼前。他以开襟荡胸、别开生面的手笔,达到更为高雅的艺术境界。

他将“诗眼”瞄准“秋月”,描绘出皎皎秋月下的洞庭湖和湖上的君山,俯仰天地之间,再度拓展了前人写作洞庭的境界,将湖光、秋月、翠水、青山,巧妙地融为一体,色彩鲜明,清新隽永,遐思优美,别有风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下笔意象便使读者见到一幅湖光秋月融为一体的美景:浩淼宽广的湖面风平浪静,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泽上波光闪烁,宛若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头一句状素月与湖水交相辉映之景,俨如琼田玉鉴,是那种清静与肃穆,空灵与缥缈的和谐境界。特别是在湖光与秋月向着一“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画境。接下来的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擦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观,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是以“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摹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描画贴切,比喻奇伟,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确是清新奇美之笔。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逐步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先以“遥望”扣题,点明是远观,是远景,是整体印象。并将澄净疏朗的山水着一“翠”字,尽现洞庭湖山水的特征,是山青水碧,清幽姣媚。但诗人却并不满足于此,跟着又来了一个比喻再绘山水:那洞庭湖上的君山,仿佛一个偌大的白银盘里托着一颗青青的田螺。真是一个奇妙的比喻,虽是重复之笔,却好似神来,它通过大与小、形与色的对比,给予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深刻印象,传神极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或大自然中一个微缩的盆景而已。

就全诗而言,则是比喻生动,构思新奇。由于诗人善于捕捉自然界的光泽、色调、形貌,又精选了着笔角度,将自然之景化作唯美的意象,因而,洞庭湖之湖光山色,秋夜秋景,诗化得神思跌宕,形象鲜明,意蕴朦胧,清丽淡远,是一幅美妙动人的山水画卷,具有高旷清超,凝炼传神,别开生面,推陈出新的美学趣味。

 

☆ 万石诗

不辞万死作诗囚

——李寿富先生杂忆

    李寿富先生走了。他晚年为中华诗词的传承所作的努力,那倾其所有奔走呼号的身影,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总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寿富先生19402月生于临澧佘市,长我将近十来岁,见了面和在电话中,我称呼他“寿富兄”,他也以“万老弟”回应。

我们相识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年份里。那时,兰津诗社社长易奥法先生向我谈起,他的二中教语文的同事谭学习说,有一个朋友的古文功底不错,格律诗写得好,易老师本着野无遗贤,为诗社揽才的目的,想把这个人找来加入诗社。

在一个风雪的日子里,易老师吃过晚饭,独自一人按照谭学习提供的住址,摸到人民路当年日杂公司后围墙外的窄巷里,在一处阁楼上敲响了李寿富家的门。开始门内无人答应。再敲,门内女声回应:”你是谁?找哪个?”不开门。易老师说明来意,再敲门。一扇简陋的木门片打开了,一妇人让易老师进了房。易老师环顾室内,只见一男人坐着,也不答理来人。易老师说出谭学习讲过的那些话后,男人这才起身让座。那一次李寿富没有答应参加诗社。后来易老师又去了一次,李寿富才同意入社,那时我是诗社副社长,就这样认识他了。寿富先生刚入社的日子里,创作热情并不高。2000年,易老师把社长的担子放到了我的肩上。一天,我和杨佳钧副社长七弯八拐找到阁楼上去拜访他。走上松动的木板楼梯,尽头右侧的门半开着。房内,透过旧木地板缝,能望见地面的小草。杨佳钧和李寿富是津市一中的同学,也是头回进李家的门。几十年未见了,寿富先生象见了路人,招呼一声的举动也没有。正在灶台炒菜的寿富妻放下手中的锅铲,忙着提凳子叫坐,上茶。毕竟是同学,十几年后,旅居上海的杨佳钧与住常德女儿家的李寿富切磋诗艺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

2001年,兰津诗社和老年书协合编《邮海泛舟》,寿富先生交了一篇《爱邮说》。我以前编《集邮报》时用过此文,作者是一位学校领导。原来这篇仿周敦颐《爱莲说》的美文出自他之手。

寿富先生原名吴盛寅。1960年入常德高师习中文。我从未听到他谈及父母,也未听到他谈及童年和少年生活。只在他自编的第一本诗文集子中看到过他年轻时一帧照片,穿背带裤,梳时尚头,似乎家境、背景不一般。他偶尔谈及早年读书的故事。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酷爱文学,钻研过古文和诗歌。他的文言文和格律诗水平在同辈人之上,因而在谈诗说词的场所,说话有底气。从事教育工作后,自编油印过两册自由诗和格律诗集。一场政治运动,毁掉了他的诗集和几箱子文学书籍。从那以后他再不买文学书。直到晚年,他要向爱好者讲授格律诗知识,于是又开始买书读。

那场政治运动使他失去了教员职业,失去了稳定收入。他的结婚两三年、有个体面工作的原配妻子也离开了他。他被安置在街道单位从事体力劳动,接着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后来,一位近郊芦家峪的芦姓农村女孩来到他的身边,成了他的继室。

寿富先生常在人前感恩继室,继室年纪比他小十来岁,勤劳质朴,婚后生育、持家,内内外外一把手,无怨无悔,这正好弥补了寿富先生只知读书,不善其它的缺陷。寿富先生收入低,嗜烟酒,家境拮据。继室在街边摆摊炸油货,弄几个小钱养家。他俩的三个女儿,是妻子用炸油货的钱供到大学毕业成为人民教师的。我把这事讲给市电视台的记者听后,记者对寿富先生产生了好奇心,对炸油货炸出三个大学生的故事更感兴趣,于是到他家专题采访,做过一期节目播放,寿富先生的名声由此慢慢地传开了。

寿富先生是性情中人,桀骜不驯。初入社的某一天,在后湖南岸阁楼间的一次午餐上,他以读的书多自命不凡,副社长秦自超看不惯,好言劝诫,他立刻反驳,于是两位同样祖籍大庸的上河佬打起嘴巴仗来;大噪门,旁人看着象吵架。他说要退出诗社,耍了一回孩子脾气,后来当然是没有退社,这样的孩子气还使过好多回。

当年曾有一位企业家为逝父修建墓园,请我找几个人写诗联,我邀他,他以不在富人跟前折腰为由拒绝参与,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概,让我难堪。后来在广泛参加社会诗文活动中,被人拉扯着不断做着在权贵跟前折腰换烟酒的事,回想初次的举动觉得愧疚,几次跟我提起那件陈年旧事。这不是他当时的错,即使再倔犟的人也有为烟酒折腰的举动,只是内心还存着一点骨气和义气。

寿富先生钟情格律诗,沉迷于格律诗的创作与传播。越近晚年,他这种创作的冲动和传播的激情越强烈。“不辞万死作诗囚”是他一首诗中的诗眼,也是他常挂在嘴边,劝人学诗、写诗的一句说词。加入兰津社后他常说道,过去虚度了时光,没有坚持格律诗的创作,老了,和诗友们诗酒交流中感叹这种不可挽回的损失。他信誓旦旦,要亡羊补牢,一日一诗,到九十岁时创作一万首诗。

随着诗词活动在津市和澧县两地的普及,寿富先生有了用武之地。他近十几年不要报酬,不辞劳苦,风里雨里穿梭两地,上讲台讲大课,到诗词爱好者家里,到餐桌上讲小课。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收徒解惑,为格律诗词的复兴、传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即使近些年他住到常德女儿家去了,仍然有求必应,一年无数次的自费往返于常德与津市、澧县两地讲课。寿富先生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作了大贡献。“不辞万死作诗囚”,此语非诳言。

寿富先生早年撰写、油印《新篁春雨》一、二集,《鹊塘漫稿》六卷,皆因一场运动而散失。重拾格律诗词后,不断有打印的活页诗刊散发,近年又自费编印《曝鳃楼诗文选》《曝鳃楼吟草》《寿富诗词选》赠人、存世。他的诗词,语言古朴,章法有度,显示出娴熟的艺术功力,然而有的诗用典偏多,故显晦涩。他的诗文多角度折射出了时代风貌,以及他的诗艺取向,还有为人的品德和志向,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寿富先生继承中华传统,身体力行。他古稀寿宴时,夫妇身着古装,正襟端坐台中央接受女儿女婿们叩拜。他信奉道教,钻研道教文化,几十年坚持练静功,强体魄。在他将近古稀那年诗友结伴游武当山时,独自寅时寻古人踪迹打坐。他同我谈过信奉道教却又不能潜心入道的苦恼。他说,家有年轻的娇妻,自己体质本来就好,加上练功,更强壮,人性欲念与道教理念的冲突常常教他困惑。

他不信西医,拒绝西医打针吃药,不上西医诊所,即使离世前几个月因喉疾不能进食,被迫躺在医院病床上打吊针,手脚不能动了,口里还在念着自己信奉道医,要喝草药汤。

“毛泽东”,过去几十年里是个热词,将来也一定是个热词,人们爱议论毛泽东,褒贬纷呈。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真正的知识分子良知的观点看待毛泽东。他敬佩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平民思想和雄才大略、诗书技艺推崇备至,经常在诗文中,在与人的争辩中谈他的观点。不管是什么地方关于毛泽东题材的诗文约稿,他都积极参加,写出高质量的作品供刊用。

今天是寿富先生离世半个月的日子,我用寿富先生2004年追悼易奥法先生的挽联追悼寿富先生:

行云流水辞章笔长存翰苑;

论道传经孔孟心痛失诗人。

 

☆ 刘丛红

西   

    洞庭西畔兮,鱼米飘香;沅澧尾闾兮,芷兰毓秀。此即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得名之来由。位占汉寿、南县、安乡、鼎城之中央,势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辐辏。南宋犹为泽国,晚清方挽堤障,民国而为荒洲。共和新肇,首设劳改农场,继改军垦农场;续建国营农场,旋又改场设区。难忘壬子当年,三万梅山儿女,千里来归,结苇为庐,编草为履,栉风沐雨,战天斗地,功劳彪炳春秋。

    时值今日,百业俱兴,各竞风流!道路纵横,直破交通瓶颈;沟渠交错,贯通水利咽喉。车水马龙,声喧一方市井;稻金棉雪,浪涌千里田畴。画地为园,厂家闻风踊跃;筑巢引凤,商贾未雨绸缪。攻关农业现代化,不遗余力;致力国家示范区,力占鳌头。打造区域中心,城镇宜商宜居宜业;创建农业公园,乡村可玩可乐可游。群英荟萃,欲争翘楚;俊彦腾骧,敢拔头筹。天翻地覆风雷急,斗转星移岁月稠。

    西湖美兮,宛若小家碧玉,风情楚楚;西湖靓兮,俨如清水芙蓉,仪态翩翩。于是乎披风尘,临佳境;览形胜,觅清闲。德人牧场,牧草离离,韵味俨如塞北;洞庭渔家,渔光点点,风光不负江南。柳林外滩,蒹葭苍苍,游鱼嬉戏;烟雨茫茫,飞鸟盘桓。酉港河边,十里烟波连水岸;新北湖上,一川风月接云天。荷花湿地,花香馥郁;芦笋芳圃,鸟语呢喃。秀色可餐兮,何止花花草草;芳华盈目兮,不虚岁岁年年。共水相谐兮,人胜洞中仙客;与湖而伴兮,心驰世外桃源。梦里水乡,风景这边独好;移民乐园,黎庶何其有幸。社会和谐兮,家有天伦之乐;民风淳朴兮,村无召棠之讼。卫生兮城镇,名折省市之桂冠;美丽兮乡村,景胜丹青之画境。克勤克俭,德范长辉,先辈以耕读持家;可喜可贺,人文永茂,儿曹仗诗书立命。喜城乡一体,老有所养,小康共享;看桃李同春,幼有所教,太平同庆。仓廪足兮而民协和,礼乐成兮而国安定。

戊戌祥和,春阳灿烂。是以西湖区委,顺应民意,择福地而襄盛举,筹资金以建芳苑。故人与闻,咸来佐贺:新化赐之以文石,安化赠之以嘉木;雅士裁玉帛而挥毫,方家溯春波而洗砚。遂作赋而抒怀抱,乃勒碑以铭史传。


 

点击排行
学会会刊
更多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