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18年第3期:辞赋散文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1475

 ☆ 曾祥永

伤感的相逢  千古的遗憾

——谈陆游和唐婉的生死绝恋

三年前,我与友人出差绍兴,在当地热心朋友的安排陪同下,我们一同游玩了沈园,共同感受了旧园残壁“诗境”的氛围。

沈园本是一处江南的沈氏私家园林,是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使此地成了生死绝恋的见证地。900多年来,它浸润了宋时明月,流淌过明清云水,还漂染着今时的烟雨。其实当年的沈园,早已湮没在时光的烟霞里。是怀古的后人们为了寻梦,将历史残留的遗迹重新修饰,让世人在可以触摸的风物中看到当年的情景。所以沈园也成了陆游和唐婉的沈园。

没有人会忘记,在宋朝,在沈园,在一个有着满城春色的日子里,有过一段伤感的相逢,成就了一桩刻骨的情缘,上演了一幕千古绝唱的离愁别恨,也流传了几首百世流芳的《钗头凤》词稿。

人的一生也许会错过许多真挚的缘份,无情和深情有时只是在旦夕之间。同心离居,爱而不得,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陆游和唐婉的缘份,就是背负了下面沉重的故事。陆游和唐婉从小青梅竹马,且都擅诗词,时常互相唱和以诉衷肠。开始两家人都觉得二人是很好的一对,于是在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有人说,当时陆家就是以一只精美的家传“凤钗”作为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从此,唐婉成了陆家的媳妇,多年的情愫终于修成正果。婚后陆、唐二人终日缠绵难离,情爱弥深。年轻的陆游,一时间也忘记了功名之事,新婚燕尔的欢愉使得年轻夫妇沉醉而不自知。然而,陆游的母亲对此却十分地不满,觉得年轻的儿子此时应该专心读书,以博取功名,不应该终日在温柔乡里虚度光阴,委托家中长辈几番劝解,二位新人都只是表面应承,陆游仍旧没有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当然,陆游的母亲唐氏也十分严厉专横,见劝解无效,就几次以婆婆的威严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程为重,淡薄儿女私情。不过,情况始终没有明显好转。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红颜祸水,将会把儿子前程耽误殆尽。最终,陆母逼迫陆游必须休了唐婉,要不就不认他这个儿子。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的功利活活折散。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也想早日考得功名,给母亲一个交代,将来也好把婉儿接回来。陆游凭借扎实的学识功底和才华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的赏识,被荐为魁首。但同时也遭到当朝宰相秦桧的嫉恨,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当初的构想,都化为泡影。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自己也觉得无颜再见婉儿。后来,陆游依母亲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名士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在山阴城的沈家花园。正当他在伤心桥旁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在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后,令酒保送来可口的点心红酥手和黄土封存的御庭老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深情苦酒,二人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陆游在桥畔花丛中怔怔发呆。陆游遥望着唐婉的身影,昨日旧梦加上今日的痴怨,在心头感慨万千,于是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提笔在沈园的粉墙上奋笔题写了下面这首《钗头凤》的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唐婉重游沈园,看见了陆游题写的《钗头凤》词,想到昔日情景,不由心潮起伏,泪流满面,便在陆游词的后面粉墙上,也和题了《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情路也许就是这么坎坷吧,相爱之人终难相守。唐婉写完这首《钗头凤》词之后,情感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益憔悴,抑郁成疾,不久便因相思香消玉殒,撒手人寰。《钗头凤》词也成了她留给世界最后的绝笔。一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就这样被世俗的功利和虚伪的孝道斩断。

唐婉死后,陆游的官运倒是忽然变好了,秦桧一死,陆游应得的功名也都恢复了。后来他在仕途上节节高升,一直到65岁,终于厌倦了官场上的政治斗争和勾心斗角,回到老家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

历史上一直没有书写陆游的二任妻子王氏的情形,她应该是个天性温顺的良家妇女,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对她肯定是一种伤害,但无论如何,她将这一切承担下来,侍奉公婆,抚育儿女,并且把子孙教育得很好,都很有成就和气节。陆游有七子一女,有几个后来都战死沙场。

陆游在他73岁的时候,为家操劳一生的妻子王氏溘然长逝,走完了她作为妻子和母亲辛劳的一生。而这时候,陆游的生命也走进了倒计时,人之将死,其情也真。母亲死了,妻子也死了,儿孙都不在身边,剩下的时光都是自己的了,再也没有身不由己的时刻,于是他再度走进他们重逢的沈园。唐婉死后,陆游悲痛得心如刀割,但有母亲的高压限制又能怎样,如今他自觉老到可以面对那段往事的年龄了。于是,他把家也搬到了沈园的附近,一个男子能做到这点,也是一个痴情郎了。75岁后,他每日都徘徊在沈园,记忆的闸门仿佛回到了当年他跟唐婉相识相遇,结婚离婚,又再次相逢的情景。这时候唐婉已经去世四十年了,陆游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挥泪写下《沈园》诗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诗意表达的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怀。逝者已逝,这里,桥是伤心的桥,墙是哀伤的墙。曾经的情份和往事,宛如一场旧梦一样,如临水照花一般。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对这个连接他和唐婉感情的地方一直恋恋不舍,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此流连忘返,借此地此景抒情,怀念已经去世了四十年的唐婉。也许他在这里寻寻觅觅,希望能偶然看到唐婉的芳踪。

又过了八九年,到84岁时,陆游再次到沈园,又疾笔写下: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似乎过去一直不相信唐婉真的去世了,只觉得跟以前一样,只是见不上面而已。现在的他好像终于认命了,相信“美人终作土”,化作一缕香魂随风逝去的事实。他晚年搬到沈园附近后,创作的诗词基本上就两个主题,一个作为社会身份的男性,抒发着爱国之情的忧愤,这种爱国不是赶时髦也不是愚蠢的忠君思想,是他骨子里的忠诚,对一个国家的忠诚。他在临死前写下的《示儿》,也成了千古绝唱:

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篇传达了一位爱国志士的思想感情,他一生的奋斗和努力,就是渴望沦陷区的恢复和国家的统一,这正是他留给后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作品的另一主题就是怀念唐婉,这是一个真正的好男儿,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屈服了母亲的强势,而造成感情上的遗恨终生。虽然这一生他和唐婉共同生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这两年对陆游来说足以照亮他的余生,如果唐婉知道陆游的晚年一直在思念和凭吊自己中度过,她的在天英灵应该也会感到欣慰了。

陆游的晚年一直体弱多病,去世前“一病七十日,共疑无复生”。就在闭目辞世的前几日,他还口授《梦游沈氏园亭》诗: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从以上这几首诗里,我们看到陆游的爱是如何的忠贞不渝,始终如一。对于恋人的爱如此,对于民族国家的爱也是如此。惟有忠贞不渝,始终如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也惟有这样的爱,才能想起死去五十余年的唐婉,生发无尽的悲哀:也才能对危在旦暮的国家和民族,生发无穷的恋慕和忧国爱民的情怀。

如果说唐婉把生命赠给了陆游,那么陆游就是把沈园相遇之后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一起回馈给了唐婉。他们虽然做了封建礼教的囚徒,而沈园却给他们创造了另一种命运,让离别得以伤感的重逢,让破碎得以残缺的圆满。沈园也因为他们的痴情而滋养得长长久久、耐人寻味。

 

☆ 王继杰

浅谈绝句的写作

绝句是中华诗词中的轻骑兵。它短小精悍,篇幅虽小,内容容量却不小,大到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化,小到花鸟草虫、纤毫微末都可以表现,写得好的绝句,尤显精彩,令人拍案叫绝。所以,我认为写好绝句,是诗人词客们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绝句尤须熔铸功

因为绝旬的篇幅有限,七绝只有28个字,五绝只有20个字,所以在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时,首先就必须精挑细选出最能体现某种情趣意蕴或立场观点的内容来写。可以说选材是绝句写作的第一要点。所选的题材要相对单纯,以利突出你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或立场观点。先说七绝,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头两句尽管时空容量非常大,但它只聚焦于边疆的安宁这一点。这就突出了主题之所在。又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作者其实就是选择了无定河边的白骨,来聚焦体现出深刻的战争残酷性。我第一次读到此诗时,灵魂都被震撼了。又如朱庆余的《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合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体现宫女们在那没有自由的禁苑之中高度的精神压抑感,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都只能深藏于心中,甚至在善于学舌的鹦鹉面前也不敢吐露,以免被鸟儿泄密。这都是选择最佳的聚焦点来体现主题思想的例子。

五绝在选材与用字上更要高度精炼熔铸,不能有一个字是闲言散语,必须惜字如金。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熔铸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了,它实际上是两个十分工稳的对仗句,却全无雕凿痕迹,而浑然天成。尤其是后两句,抓住“登高才能望远”这一哲理性意蕴来发挥,成了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

又如元稹的《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作者仅选择了古行宫中“寥落”“寂寞”的气氛基调,与头发都白了的宫女们所说的关于玄宗的一些往事,就深刻体现出了朝代兴衰、人世沧桑这一重大主题。

可见,把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移到客观人事物上去,体现出高度熔铸的功夫,是写作出好绝句的一个重要条件。

至于绝句写作中的谋篇布局,一般来说,无非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不尽然。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只是给读者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并列画面,并无起承转合。这就是所谓“诗无定法”。

我在绝句的写作中,除了高度熔铸所写事物的主题思想之外,还特别注重与前人不同的逆向性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有利于出新。

例如:

红高粱

玛瑙珍珠尽献人,丹心翠叶倔精神。

纵遭腰斩枯黄后,作帚犹能扫世尘。

枯树

谁言树木入冬残,蓬勃精神随绿阑。

叶落原非难耐冷,正将赤膊斗风寒。

飞雪虽轻未可轻,乱迷人眼却无声。

遍遮缺陷藏污垢,反得荣誉洁白名。

一夜狂风泼水晶,山原顿似玉雕成。

世间还有人情冷,何不如冰也透明?

登天心阁

古城砖瓦久侵淋,血雨腥风又骤临。

底事神州多劫乱,天心阁上问天心。

这几首都是写于“文革”时期。

五绝我觉得比七绝难写得多,如果说写七绝是要在语言矿石中提炼出黄金,写五绝则要在语言矿石中提炼出镭。如:

登山口占

山石本崎岖,云多棘又芜。

路皆人踩出,何必问樵夫。

夜过琼州海峡

黑暗无边夜.深沉万丈渊。

航标灯未灭。总有往来船。

 

看诸多清宫影视剧有感

成败三儒子,兴亡两妇人。

银屏重演绎,难辨假和真。

回乡感事

少小离桑梓,归来访族亲。

乡音早已改,未改是乡心。

 

世事嗟多变,回乡感慨深。

故居依旧在,早住陌生人。

望郎峰

自辟鸿始,凝然望到今。

众生皆不是,究竟待何人。

杂兴(选二)

孔子籍山东,矜夸泰岱雄。

虽曾游列国,却未见珠峰。

 

鸥掠浪涛狂,鲸鲨海底藏。

风云无止歇,哪有太平洋?

读《诗词丛刊》对余诗作之评论,援笔纪感

终生苦索求,心血未空流。

欣得知音赏,强封万户侯。

这中间,“成败三儒子,兴亡两妇人”可谓是高度熔铸的结晶,两句话就概括了一整部清朝的历史。《望郎峰》则是提出一个人类的终极追求究竟是什么的重大问题。

《诗词丛刊》对余诗作之评论,指该刊2004年第1期《新秀推介》栏目,在选录我24首诗后,郭定乾先生所写的评语:

古人云:“诗穷而后工”;今人说“愤怒出诗人”。这在王继杰诗中能得到印证。

王君有过不平凡的人生遭遇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这就大大丰富了其诗的内涵。王诗以七言绝、律居多。七绝每多新意、新句,皆清新可诵;七律亦圆熟浑成,不“板”不“滞”;或借景抒情,寓孤愤于毫端;或托物言志,寄巧思于笔底;不空洞,不浮泛,既有好的起句,亦有好的对句,尤有好的结句,这在《海泳》《铁窗见月》《泰山》等篇中皆可见到。总之,王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结合得相当完美,虽不能说是无懈可击,倒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岂非“强封万户侯”吗?

  最易成诗是绝句

前面说绝句要写好并不容易,这里又说“最易成诗是绝句”,岂不前后矛盾吗?

不矛盾。我说了写好绝句是一项基本功,倘若基本功练扎实了,成诗就容易了。我为了练习写作绝句,给自己出过题目:首先找来前人所写的各种咏花诗仔细阅读,一为汲收营养、二为心中有数,不吃别人嚼过的现馒头。然后自己一口气写出一百多首咏花诗,都是绝句,名之为《百花吟》。然后又找来众多前人的咏史诗,照样为之,又一口气写了一百多首咏史诗,名之为《青史吟》,也都是绝句。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之后,自己觉得在绝句写作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此后写绝句,就较得心应手了,甚至可以说几步成诗了。例如19895月,我在张家界“刺破青天锷未残”景点一眼看到那孤峰高耸、形如宝剑直指云天的景况,脱口而出就咏出了一首七绝:

望“刺破青天锷未残”

奇峰如剑插云端,多少游人仰首看。

寄语锋芒休乱指,须知炼石补天难。

当时还觉意犹未已,在“南天一柱”景点又吟出一首云:

题南天一柱

地裂山崩雨雪侵,巍然一柱定乾坤。

风雷莫撼擎天柱,柱折天倾唯苦民。

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我深刻地懂得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对我们老百姓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鲜明地体现出了我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两诗的成诗速度都只有几分钟时间。又如1991年我与一位诗友在湖北石首参加一个记者学习班,一天晚饭后,我们俩人信步走出市区,发现前面有座小山,便登上山去,一到山顶,我们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山前就是烟水迷茫的长江,在这段形成九拐十八弯。山顶上,在夕阳的映照中,一尊高大的孙夫人的塑像正凝然遥望着巴山蜀水。原来这山名为绣林山,是三国时代刘备与孙夫人曾住过的地方。这位诗友当即要我写诗。其实,我一见到这独特的景观与氛围,心里已经成诗了:

题绣林山孙夫人塑像

烟水苍茫日落西,登临凭眺两痴迷。

千秋同是钟情种,你望夫君我望妻。

当时我妻子出差在外,久滞晋燕一带,心中的思念之情瞬间就被这一特定的情景氛围引发出来了,所以能快速成诗。

学习班结束后,我又与这位诗友一同在荆州古城游览了一天,然后登江轮去游西陵峡。因为在荆州转游一天后有些累了,一上船我就躺在铺上睡了,朦胧中忽听广播中说:“旅客同志们,现在船已进入诸葛亮气死周瑜的芦花荡了……”我一骨碌跳起来,推开舱门,扶栏一望,江风浩荡,波涛喧天,那望不到边际的芦花被江风一阵阵吹来,就好像追悼会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似的,就在这一瞬之间,我又吟出了一首七绝:

过 芦 花 荡

江风浩荡浪涛狂,一代英雄此地亡。

似雪芦花如戴孝,千秋犹自吊周郎。

还有一次我乘船过赤壁,一见到那波涛喧天、云水苍茫的景况,也不禁顿生诗兴,脱口而出云:

   

云水苍茫赤壁间,破曹火剩一江烟。

排空雪卷千重浪,犹作军声闹楚天。

 

一自周郎用火攻,曹兵不敢觑江东。

却将统一留司马,枉负关公放魏公。

这种成诗速度,一点也不亚于曹子建七步成诗。其原因,一是因为已经掌握了这种基本功,二是自己熟悉这些历史知识,三是自己本就有感情储备或观点储备,所以就能一触即发了。


 

 

点击排行
学会会刊
更多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