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19年第1期:辞赋散文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002

 ☆ 曾祥永

刘禹锡诗歌思想内容的探讨与赏析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全唐诗》存其诗800多首,白居易赞他为“诗豪”。他的诗歌题材广泛丰富,无论是社会现实、前朝史事、时事政治、个人经历、风土民情、山川景物等,都有所涉及。从思想内容上划分,主要有感怀言志类、政治抒讽类、咏史怀古类、风土民情类、闺怨苦情类、友情酬赠类等。这些诗,大都植根于现实生活,站在时代高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诗人喜悦与悲哀、爱慕与憎恶、歌颂与讽刺等喜、怒、哀、悲、欢的自然流露,是大诗家别具一格的诗论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巧妙运用,是大诗豪以情浓气猛才豪所展示的艺术风采。

    一、感怀言志类诗

刘禹锡的一生走过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但在对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受其唯物主义无神论和朴素辨证法思想所支配,情怀高洁,豁达豪放,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像《华山歌》,应是刘禹锡诗歌中写作时间较早的一首,大概是贞元八年赴长安赶考时,途经华州写的。因为第一印象给人最深,且诗里充满蓬勃朝气,应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时言志所发感慨。其诗为: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华山的形成有很多神话传说。有说华山是自然界的创造者,造化以天地为洪炉铸造的;有说华山和山西永济的首阳山原是一座山,因它阻挡了黄河的去路,河神巨灵上用双手力擘,下用两脚猛踹,把山分成两半,中间开出了一条水道,河东是首阳山,河西是华山。现在华山仙掌峰侧一起一伏的沟梁,就是巨灵神擘山留下的指痕。刘禹锡以这两则神话传说为内容歌咏了华山的威严和突兀。《华山歌》共16句,其大体意思是,造化用洪炉铸造了这座高山,在铸造时用元气鼓的风箱。到底是神人所为,很短时间就铸成了,陡峭地耸立在辽阔无边的天地间,山上还留有巨灵神的五指痕迹。个个壁立的山峰,都像巨神挺立,十分威严,一般树木都不敢在山上生长,只有神仙玉女在这里安居。真是老天为各代帝王提供了好的住所,让华山作为把守东边的锁钥。全国各地来的人,一见到华山,都为它的雄奇振奋,神爽体轻,好像换了一个人。全国的高山数不胜数,只有这样的高山,才配得上称“岳”。一个人如果没有突出的成就,不能“特达”,即使身居显贵,也属碌碌无能之辈。刘禹锡借咏华山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要使自己各方面的功业超出一般人,要有超越常人的作为,做一个超越常人的“特达”之人,借华山的高大形象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

    中国人对梅花的情结自古就有,从《诗经》开始就是诗人歌咏的意象。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梅花始终是最具傲骨、最有气节的圣洁之花。本来不惧严寒,不惧环境恶劣,不与百花争名夺利是其自然属性,但人们赋予了梅花社会属性,赋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刘禹锡的《咏庭梅寄人》,也是一篇借梅语以明志的佳作: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首联的“犯寒”,即冒寒,有凌锐、锋迎的意思,可给人以主动出击之感。繁实指果实很多,苦酸是极酸。颌联和颈联是有的人对梅自行犯寒、自寻苦头不理解,问梅为什么要在早春正月就把自己的芬芳放尽,在春暖花开、百花争艳时,它花之前观赏者人多如织,而你却门前冷落,无人观顾,让夭桃游人也耻笑。尾联是梅的回答,你不妨问问厨房的调味大师,就会知道离开我是很难调和出正味佳肴的。因为远古时梅和盐是必用调料,梅子味酸、代醋,原来梅的犯寒早放,是为了结实,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根本无意与它花争芳斗艳。这里是用典。在殷商时期,殷高宗让傅说(yuè)为相时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说,我任用你为相国,是把你当作盐梅,让你把国家调和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正味来。这首诗显然是在赞颂他和与他一道奋斗的革新者。革新派们不避风险,进行改革,毫无显示自己之意,完全是为给国家这个金鼎调出正味,改变宦官当道、藩镇割据、国不统一、民不聊生的局面。人生志向,政治抱负始终如一。

刘禹锡被多次排挤出朝,长期过贬谪生活,但从不屈从命运的压力,始终保持着激扬奋发的战斗精神。例如他在被贬朗州期间写的《学阮公体三首》,正是这时期人生心态的真实写照。阮公体是指魏晋之际的著名诗人阮籍所写五言感怀诗。他并非是学其诗体,乃是学其诗意,“使气以命诗”。像第一首前四句云:“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且直,安知室可欺。”自认为从小就怀抱雄心壮志,从不趋时附势,做人就像绳墨一样正直,哪知道会遭到阴谋诡计的陷害。诗的后四句讲一个人只有经过多次挫折,才能加深对社会的理解。阮公体第二首着力勾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第三首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抒发了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学阮公体三首》是刘禹锡自我形象的真实描述,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刘禹锡晚年的诗,如《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云:“有人移上苑,犹是占年华”,表示仍有用世之志。《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云:“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表示不因长期沦落而颓废。又如《始闻秋风》《秋词二首》等诗,皆有穷而益坚之气概,与《华山歌》《学阮公体三首》等人生精神一以贯之。

    二、政治抒讽类诗

    “抒讽”是我生造的一个词,涵义指政治抒情和政治讽刺两种情形。刘禹锡在诗歌中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抒情赞扬,还是惩恶扬善的刻画讽刺,都反映了其进步向上的政治倾向,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战斗立场。

    在政治抒情诗中,有的是直接咏赞时事,表达他对民族内乱、国家统一的关注。如“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平蔡州三首》之二)赞美了官军将领用兵如神,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千钧猛簇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罴。开元皇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平齐行二首》之一)颂赞了官军的胜利,描绘了山东“耕夫满野行人歌”的和平欢乐景象。再如《城西行》的描写:

城西簇簇三叛族,叛者为谁蔡吴蜀。

中使提刀出禁来,九衢车马轰如雷。

临刑与酒杯未覆,雠家白官先请肉。

守吏能然董卓脐,饥乌来觇桓玄目。

城西人散泰阶平,雨洗血痕春草生。

    以上这些诗篇热情地歌颂了平定吴元济、李师道等藩镇的叛乱,痛斥了藩镇强横,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希望改变宦官当政、藩镇割据、国不统一、民不聊生的局面。

    有的是直接抒发政治情怀,表现忠君爱民的政治大义,表达铲除邪恶势力的决心与勇气。如《壮士行》,借用壮士杀虎斩蛟,喻指正义战胜邪恶。其诗曰: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

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

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坠,飞血溅林梢。

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诗中所指的“壮士”,是对晋朝有名的勇于自新的壮士周处的形象缩写和艺术加工。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是晋朝浙江宜兴人,青年时他为人强横。当时传讲,南山有虎,长桥下有蛟,加上他的横行霸道,被称为当地三害。他杀虎后又下水斩蛟,三天三夜未归,人们都以为他被蛟吃了,因已没有两害,百姓举家庆贺。他斩蛟返回后,了解到这种情况,就拜当时有名的品德高尚的陆机、陆云兄弟为师,决心改邪归正,最后成了忠臣孝子,为国家建立了功业。

    诗篇的前二句用阴风咆哮烘托老虎的声威,三、四句交代了老虎出现的环境,人们烧地放火,逼虎从黄茅丛中现身。接着写壮士行动迅速,上马张弓娴熟,盛赞了壮士的技巧和智慧。再写射猎结果,凶悍的老虎眼晴像流星落地,飞血溅上树梢,谈其可悲结局。最后写射猎后的排场,肉下了厨房,皮成了褥垫。壮士为百姓除了一害,大家饮酒祝贺,热闹喧嚷。这时壮士宣布:明天我还要从长桥上下河斩蛟,望全城百姓前往观看助威。诗人用壮士不避凶险上山射虎的豪举和下水斩蛟的决心,来比喻自身要为民除害的初衷和除恶务尽的意志与雄心。

    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既对中唐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所反映,也揭露了社会的严重弊端。如针对当时藩镇割据带来的将骄卒惰问题,《武夫词》中刻画武夫“依倚将军势,交结少年场。探丸害公吏,袖刃妒名倡”横行霸道的丑态。中唐宦官监军、弄权,官员多昏庸之辈,赏罚不明,贤愚颠倒,《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揭露官场改名易姓、冒功叨赏的恶劣伎俩,“贵臣上战功,名姓随意移。终岁肌骨苦,它人印累累。”不仅如此,刘禹锡还猛烈抨击了那些顽固反对改革弊政,疯狂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在任朗州司马时写的《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诗篇中,将他们比作吸血的蚊子、卑微的飞鸢、趋炎附势的百舌等,形象地刻画出他们的丑恶面目和害人本性,指出他们虽喧嚣得意于一时,但最终逃脱不了可耻的下场,显示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如有名的政治讽刺诗《白鹰》:

毛羽煸斓白裁,马前擎出不惊猜。

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掠地来。

绿玉觜攒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都缘解搦生灵物,所以人人道俊哉。

    这首讽刺诗写于初贬朗州时期。白鹰是鹰一类的猛禽,嘴长且弯曲锐利,爪如铁钩,背褐色,腹白色,捕食小鸟、鸡、兔等家禽野物,猎人多驯养作为猎鹰。正因为白鹰懂得捕捉生灵,所以人们才夸它是主子的好“爪牙”。“永贞革新”失败后,宪宗一上台就迫害革新派人士,而那些反对“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就如同是“白鹰”一样的爪牙。

    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的政治诗大多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乐府歌行,实际上就是“新乐府体”诗。当时,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继承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新乐府”运动。刘禹锡也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中唐诗坛出现的新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咏史怀古类诗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类诗,并非单纯地怀古,泛泛地抒发其今昔兴亡之感,而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一个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的视角,将现实的感受与历史的沉思结合起来,以历史题材反映现实内容,寓深刻的哲理于咏史怀古之中。咏史怀古类诗也分两类情形。

    一类是借咏古以抒怀。借古人古事直接或曲折地抒发感悟和情怀。如《经伏波神祠》诗,以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抒发了空怀壮志,远贬南方的哀怨。“咏史二首》之二云: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诗中评判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二十多岁就做了博士,提出改革的主张,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一年之内由博士破格提升为大中大夫,后因受到守旧派的诋毁,又被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有才能的没有“居贵位”。而卫绾凭借车技小艺玩车侍奉汉文帝,被提升为中郎将、御史大夫、封建陵侯等“贵位”。因此,刘禹锡在诗中感叹道,贾谊深明王道治国之策,卫绾善于以车技娱人,他们同处汉文帝执政的时期,但又是谁身居尊贵的职位呢?显然,诗人以“明王道”的贾谊自况,表达对元和时期锐志改革弊政的志士仁人遭谗被逐的愤慨心情。又如《咏古二首有所寄》,咏写汉武帝之卫皇后得宠、陈皇后失宠及汉光武帝宠阴皇后事,抒发了贬谪失意的苦闷,并对同贬的“八司马”中最先得以复用的程异,提出劝勉和希望:“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这个“初心”,应指程异当初参加王叔文集团时所抱的政治革新的心愿,刘禹锡显然愿以此与程异共勉。

    另一类是借咏古以鉴今。刘禹锡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长期在大江南北担任地方官,足迹遍布各地,所到之处都探访古迹,吟诗咏怀。在他的笔下,古今是相通的,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借咏古以鉴今,成为他得心应手的武器。像大家熟悉的《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蜀先主庙》《观八阵图》《金陵五题》等,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表现出进步的倾向和深刻的主题。

    《金陵五题》是一组借六朝古都金陵遗迹来总结历史教训的诗篇。第一首《石头城》云: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东吴孙权主持修筑,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一带,西北面临长江。这首诗的开头,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环绕着这座古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江潮拍打着荒废的空城,碰到冰冷的石壁,仿佛也感觉到了它的荒凉,又寂寞地退了回来。石头城是六朝的都城,至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开始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只有月亮还和六朝时一样,从秦淮河的东边升起,夜深的时候依旧照见石头城上的短墙。山川月色依然如故,而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寂寞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中写,尤能显示出故国的冷落。诗中句句是景,在写景中暗暗透露朝代的更迭,今昔的变化,诗人的感伤,从兴衰之中引发深思。这种不用人来目睹,而用群山、潮水和明月来作证的写法,的确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金陵五题》中的第三首《台城》诗云: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是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北。台城原是东吴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的宫殿所在地。台城这个地方,六朝修建的宫殿一代比一代豪华,尤以李煜时最奢侈。陈后主为了享乐,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三阁结构宏伟,装饰奢华。陈后主整日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但好景不长,正如陈后主所作的甚为哀怨的歌辞中说的那样“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南朝最末的一个皇帝就在这香雾缥缈的靡靡之音中垮台了。这首怀古诗,以台城这个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首句先总写台城,勾画一幅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次句在画面上突出结绮、临春两座楼阁,使人联想起楼台之中轻歌阵阵,舞影翩翩的情景;三句写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原因,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述,仿佛隐约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台城》诗在奢华与荒凉的对比中,引出惨痛的历史教训:一味追求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的腐朽生活,就逃脱不了陈后主那样的可悲结局。

又如《金陵怀古》诗: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这首诗是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返洛阳,途经金陵时写的。诗人畅游金陵,面对六朝的名胜古迹,生发无限感慨。诗的一、二联直写眼前景,并特别点出与六朝有关的名物地理,从而暗示出历朝兴亡之迹。冶城,相传是三国时吴国在此冶铸的地方,旧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梁朝陈霸先曾在此与前来进犯建康的北齐徐嗣徽对峙,并大破徐军。不久,陈霸先灭梁,建立陈朝。征虏亭,相传是东晋征虏将军谢安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北。蔡洲,在今江宁县西南十二里的长江中,东晋时苏峻称兵作乱,卞壶及二子卫国战死,陶侃、温峤率兵平叛,曾驻军这里。幕府,山名,在今南京市东北长江边上,东晋时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而得名。因此,诗中所写的这四个地名都是用典,都曾经和历史上某个政治事件有关。它们或标志着一个朝代的兴亡,或记载着一次军事行动,表示着从三国到南朝的六朝历史变迁。三、四两联转入议论,强调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山川险阻,不足凭恃,最后,以耳畔仍然回想着不堪卒听的亡国之音作结,讽劝唐代的最高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可荒淫误国。这些咏史怀古诗,大多针对现实政治,以古鉴今,往往在冷静的思考中流露出强烈的感情,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

    四、风土民情类诗

    刘禹锡长时期的贬谪闲居,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社会,寻访风土民情,了解下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况。他喜欢民间歌谣,认真吸取民歌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早在贬谪朗州期间,刘禹锡就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认为民间歌谣可与《诗经》中的《国风》相媲美。从而对民歌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学习民歌,并把民间歌谣的优点与文人的诗歌特点结合起来,写出了《畲田行》《竞渡曲》《采菱行》《竹枝词》《踏歌词》《堤上行》等诗作,以民歌特有的欢乐轻快的调子,歌唱了沅湘一带赛龙舟、农耕畲田、少女采菱、沙浪淘金、酒家迎客、赛庙会等盛况。如《阳山庙观赛神》云: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阳山在今湖南省常德城西北,阳山庙里的神是东汉的梁松。诗人在题下自注:“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在朗州。”赛神会是在神诞之日,群众扛着仪仗,扮演杂戏,敲锣打鼓地引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一种宗教迷信活动,本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这首诗的价值不在于生动地描绘了赛神会的盛况,而在于真实反映了荆楚的风土人情。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这首诗就是描绘了一幅楚人“信鬼而好祀”的风俗画。诗的开头点明了赛神的地点在阳山,所赛之神是汉家都尉梁松。中间两联渲染了赛神会的盛况:苍郁的桧树之下,仪仗队络绎不绝;葱翠的山岭之间,洞萧声呜咽不断,使人愁绝;“荆巫”装神弄鬼,脉脉含情,满嘴“神”话;“野老”开怀畅饮,悠然自得,笑逐颜开。诗的结尾写赛神会后,人们余兴尚浓,归途中仍三三两两地脚踏节拍,口唱竹枝小调而回。应当看到,诗中所写的“赛神”的热闹场面,只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哲学观点的形式。刘禹锡没有直接参与赛神活动,从诗题“阳山庙观赛神”看,一个“观”字表明诗人是赛神会的旁观者;从“荆巫脉脉传神语”一句的“脉脉”二字看,写出了降神事鬼的女巫忸怩跳神、卖弄风情的丑态,表明诗人对敬神、娱神等活动持轻慢态度。因此,诗人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就通过赛神活动的冷眼旁观和轻慢蔑视而表现出来。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这是《采菱行》诗的前四句。《采菱行》也是一首描写朗州风土人情的诗。诗的小引中说,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将其改造为《采菱行》并作序记载。全诗20句,具体地描写了武陵人在秋天采菱御客的风俗。在诗人的笔下,白马湖上全是诗情画意。秋阳灿烂,湖平如镜,紫菱如锦,彩鸳飞翔。采菱女郎荡舟于碧波,唯菱是采,顾不得看那马上的少年郎。她们争多逐胜,时时摇动兰桡,采菱船破浪向前。女郎的长发髻,因船移动而摇来摇去;女郎的窄衣袖,逐芰菱而上下翻飞;女郎的金钗银钏影入湖中,随着波浪轻轻荡漾。当晚霞染红了天边时,湖上笑语喧哗,少女们满载而归。家家户户的竹楼都面临大路,下面停泊着桅杆林立的商船。夜色已经深沉,家家“携觞”,户户“荐芰”,盛情款待连樯的估客,喝得醉醺醺地在堤上踏着节拍此起彼应地对歌。诗人面对屈原祠下的浩荡沅江,月光照着寒波升起白茫茫的烟雾,耳听一曲南方民歌,想到自己和屈原一样地被放逐,北望远在三千里之外的长安,心中不禁感慨万端,抒发了他与屈原共同的人生遭遇。

    刘禹锡经常深入民间,接近群众,他与水乡百姓、山村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写诗反映他们的生活与劳动,赞美他们的居住环境,这些诗很多是优美的风景画。如《竹枝词九首》之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江南水乡山村风景画。山上红白相间,桃李烂漫,顺山上望,云间茅舍炊烟袅袅。腰挎长刀、头戴竹笠的小伙正上山伐草烧畲;头插金钗、手戴银镯的山姑在泉边汲水。这里山美、人美、生活美,真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似乎是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藻,可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深刻,让人过目难忘。像这样的诗在刘禹锡的诗中还有很多。如《淮阴行》: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五两”是用五两鸡毛做的候风仪,用以测量风向风力的。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临河小城的图景,河边停着一只只帆船,河岸随地势升高,排着一座座竹楼。天气晴和,阳光明媚,泊船起锚了,飞乌惊动了,乌鹊煽动了船上的“五两”。这里静景美,动景也美,读之令人神往。其他如《堤上行》《踏歌词》《柳花词》《初夏曲》等都是一幅幅风景画。特别是《浪淘沙词九首》,是刘禹锡以反映风土人情为主的一组乐府体诗。浪淘沙,原是民间曲调,唐时为教坊曲名,刘禹锡作为同牌名,和《竹枝词》等一样,也是学习民歌的丰硕成果。这些小诗,不同于一般的七言绝句,不注重雕琢,但成功地运用了民歌的复唱形式,九首《浪淘沙词》,首首不离“沙”字,不仅不使人感到重复、呆板,反而显得清新自然,使之成为民歌诗体改造中闪耀着奇光异彩的一簇鲜花。

    五、闺怨苦情类诗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头上除了男人有的政权、神权、族权三座大山外,还有个夫权。在四权统治下,无论哪个阶层的妇女都有自己的痛苦。刘禹锡在很多诗篇里,都表现了对不幸女子的同情。这些女子中有穷的、有富的、有流落风尘的、有深锁庭院的,虽经济地位不同,物质生活有别,可她们的遭遇都是不幸的,精神生活都是痛苦的。现从他的若干诗章内容中选举三例,属三种类型:一是在《和乐天春词》里的怨女,二是他在《望夫山》中描写的贞女,三是在《泰娘歌》中同情的悲女,她们都是封建社会的苦女。

    先谈他的《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是一首闺情怨妇诗。前二句点出了她的身份、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生活优裕,长相又好,又会打扮,该是相当风光的。可她风光不了,因为她嫁到了官宦或富商之家,被幽囚于深院之中,根本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她整天过的是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生活,她每天都精心打扮自己,以期丈夫归来得到厚爱,可天天都让她落空。三、四句写她又盛妆走下朱楼,庭院还是空寂一片。她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鲜花易谢,红颜易老”的俗语,不时浮于她的脑际。想着数着,数着想着,感伤搅得她长时间无法数清。长时间的呆立,连蜻蜓都把她看成一株花木,竞飞落在她的头饰——玉搔头上。这又是一个用典,玉搔头的来历是指汉武帝因宠幸李夫人而用她的玉簪搔头,以后玉簪就被称为玉搔头。“蜻蜓飞上玉搔头”,是全诗的传神之笔,她没有等来心上人拿她的玉簪搔头,却被蜻蜓误认为是一株花木,这充分表明了怨妇凝神伫立的情态和不幸。人不是光靠吃饭活着的,还需要精神生活。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