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杜诗虚字略解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549

 ■ 阮 先


    清人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助字辨略》序)古汉语中的“实字”,其内涵比现代汉语的实词小,仅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古汉语中的“虚字”,其内涵比现代汉语的虚词大。不仅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而且把代词、副词、助动词也划入了虚字的范围。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马氏文通》在其首卷《正名卷》中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著者马建忠认为虚字“助实字之情态”是正确的。但说虚字“无解”则未免有些武断。我们知道,汉语的词缺少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许多语法意义要靠虚字(虚词)来表达。尽管虚字跟词的形态变化相比,它的用法没有那么固定,但其语法意义还是“可解”的。刘淇的《助字辨略》依据每个虚字的具体作用,依据虚字同实字之间的不同关系,将虚字分成了三十类,就是“可解”的极好证明。


    辨别实字的意义,前人叫作“明训诂”;了解虚字的作用,前人叫作“审辞气”。大量的阅读实践告诉我们,训诂易明,而辞气难审。所谓“辞气”,是指言辞和声调。所谓“审辞气”是指考察由言辞和声调组成的语言环境。我们要了解一个虚字的作用,就必须认真考察这个虚字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例如同一个“着”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语法意义,以杜诗为例:《曲江对雨》:“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着”犹“被”、“受”、“沾”也。《寄贾司马严使君两阁老》:“晚着华堂醉,寒重绣被眠。”“着”与“重”互文,“重”为注重之义,故“着”为“爱”也。《阆山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着青壁。”“着”犹“近”、“接”也。《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着”犹“安”、“置”也。《郪城西原送人赴成都府》:“野花随处发,官柳着行新。”“着”犹“成”也。由此可见,虚字的意义是特定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杜甫在虚字的运用上既灵活又审慎。宋人洪迈《容斋四笔》言及杜诗用字时,说许多字“用之虽多,然每字命意不同,又杂于千五百篇中,学者读之,唯见其新工也。”本文拟抽出杜诗中的若干常用虚字,从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实字虚用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一字多义


    所谓“一字多义”,是说同一个虚字,在不同语境里会有不同的语法意义或修辞意义。兹以杜诗用得较多的“自”、“却”二字为例:


    自:


    “自”字作代词。《奉赠韦左丞丈》:“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自”犹自己。
    在杜诗中,“自”字除作代词外,还被用作副词、连词、介词、助动词等。如果我们看到“自”就解作“自己”、“自我”,则难免误解诗意。试看下面一些例子:
    “自”犹“实”。《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谓实是。
    “自”犹“虽”。《投赠哥舒开府翰》:“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谓虽神武。
    “自”犹“相”。《倦夜》:“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自”“相”互文。
    “自”犹“独”。《奉送王信州崟北归》:“壤歌惟海甸,画角自山楼。”“惟”“自”互文,皆为“独”义,谓独山楼。
    “自”犹“且”。《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谓且咏诗。
    “自”犹“而”。《遣兴五首》:“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而”“自”互文。
    “自”犹“卽”。《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谓卽与。
    “自”犹“有”。《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谓有轻肥。
    “自”犹“但”。《送重表侄王评事》:“长者来在门,荒年自餬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自”“但”互文,谓仅餬口。
    “自”犹“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谓本从。
    “自”犹“若”。《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自非”卽“若非”也。
    “自”犹“徒”。《蜀相》:“映阶碧草自春风,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互文。
    “自”犹“须”。《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须”“自”互文,谓不须解东西。


    却:


    “却”犹“还”。《宇文晁崔彧重泛郑监前湖》:“樽当霞绮轻初散,棹拂荷珠碎却圆。”谓碎还圆。
    “却”犹“返”。《春日梓州登楼二首》:“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谓返回少壮年。
    “却”犹“再”。《高都护骢马行》:“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谓再出。
    “却”犹“倒”。《送赵十七明府之县》:“论交翻恨晚,卧病却愁春。”谓倒愁春。
    “却”犹“卽”。《北风》:“今晨非盛怒,便道却长驱。”谓卽长驱。
    “却”犹“后”。《万丈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前”“却”对文,卽“前” “后”对言,谓后立苍石大。
    “却”犹“了”。《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谓斫了。


    (二)多字一义


    多字一义,是说同一个语法意义,可以用一些不同的虚字来表达。例如副词“何”的意义,杜诗除直接用“何”字外,还变换着用了多个虚字来表达“何”义:
    “底”犹“何”。《可惜》:“飞花有底急?老去愿春迟。”谓有何急。
    《解闷十二首》:“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谓存何物。
    《愁》:“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谓何心性。
    “谁”犹“何”。《奉赠韦左丞丈》:“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谓何能驯。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谓何能。
    《北征》:“问事竞挽须,谁能卽嗔喝。”谓何能。
    《杜位宅守岁》:“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谓何能。
    《怀灞上游》:“离别人谁在?经过老自休。”谓人何在。
    《石龛》:“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谓何人。
    《白马》:“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谓今何见。
    《早花》:“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摧。”谓何忧客鬓摧。
    “几”犹“何”。《北征》:“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谓何日。
    《重简王明府》:“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谓何时干。
    《前出塞九首》:“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谓何时。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谓何年。
    《夏夜李尚书筵联句》:“客居逢自出,为别几凄然。”谓何凄然。
    《遣兴五首》:“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谓何悲咤。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共谁论昔事,几处有新阡?”谓何处。
    《耳聋》:“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谓何时。
    “得”犹“何”。《后苦寒行》:“巴东之峡生凌凘,彼苍回轩人得知?”谓人何知。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况子已高位,为郡得固辞?”谓何固辞。
    《西阁二首》:“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谓何自由。
    《奉赠李八丈判官》:“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谓人何有。
    《伤春五首》:“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谓何无中夜舞。


    “可”犹“何”。《舍弟观赴兰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短墙若在从残草,乔木如存可假花。”谓何须花。
    《相从歌赠严二别驾》:“高视乾坤又可愁,一躯交态同悠悠。”谓何愁。
    《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谓何忍。
    “曾”犹“何”。《大历三年春四十韵》:“丘壑曾忘返,文章敢自诬。”“曾”“敢”皆反诘词,谓何忘返。
    “所”犹“何”。《遣兴五首》:“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谓何驰逐。
    “不”犹“何”。《秦州杂诗二十首》:“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垌。”谓何异。
    “况”犹“何”。《又上后园山脚》:“龟蒙不复见,况乃怀旧乡?”谓何乃怀故乡。
    “甚”犹“何”。《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甚”“何”互文,谓何微细。
    《入衡州》:“汉仪甚照耀,胡马何猖狂。”谓何照耀。
    “无”犹“何”。《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无”一作 “何”,谓词赋工何益。

    《卽事》:“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无”一作“何”,谓何日起。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谓诗何敌。


    (三)实字虚


    《诗人玉屑·诚斋论用字》云:“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本文所说实字虚用,是说有些字,如名词“日”,动词“坐”、“见”,形容词“漫”、数词“一”等,杜诗常用作虚字。
    日:杜诗《晓望白帝城盐山》:“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日”为名词。“日”作虚字见下。
    “日”犹“方”、“正”。《假山》:“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谓佳气正氤氲。
    “日”犹“逾”、“益”。《地隅》:“平生心己折,行路日荒芜。”谓逾益荒芜。
    “日”犹“稍”、“渐”。《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谓渐萧条。
    “日”犹“常”。《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谓常纷纷。
    “日”犹“时”。《夔府咏怀一百韵》:“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时”“日”互文,谓时扣舷。


    坐:杜诗《夜》:“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坐”为动词。“坐”作虚字见下。
    “坐”犹“徒”。《后出塞》:“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谓徒见。
    “坐”犹“正”。《答杨梓州》:“闷到杨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谓正逢。
    “坐”犹“将”。《太岁日》:“楚岸行将老,巫山坐复春。”谓将复春。
    “坐”犹“顿”。《北征》:“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谓顿觉。
    “坐”犹“著”。《见萤火》:“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谓著人衣。


    见:杜诗《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见”犹“闻”,作动词。 “见”作虚字见下。
    “见”犹“被”。《写怀二首》:“冉冉自趋竞,行行见羁束。”谓被羁束。
    “见”犹“相”。《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见”“相”互文,谓同相招。
    “见”犹“现在”。《诸将五首》:“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曾”言过去, “见”言当前。“见愁”谓现在愁。
    “见”犹“冀”。《有怀台州郑十八虔》:“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谓冀与故人一遇,杯酒言欢。


    漫:杜诗《西山三首》:“漫山贼营垒,回首得无忧?”“漫”犹“满”,作形容词。“漫”作虚字见下。
    “漫”犹“徒”、“空”。《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谓徒劳。
    “漫”犹“未”。《鹦鹉》:“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谓未多知。
    “漫”犹“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谓莫愁思。
    “漫”犹“聊且”。《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漫与”谓即景写情,聊以应付。
    “漫”犹“随便”。《闻官军收河南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谓随便收卷诗书。


    一:杜诗《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一”作数词。“一”作虚字见下。
    “一”犹“独”。《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独”互文,“一去”谓独去。
    “一”犹“忽”。《送高司直寻封阆州》:“万里长江边,邂逅一相遇。”谓忽相遇。
    “一”犹“皆”、“总”。《山寺》:“前佛不复辨,百身一莓苔。”谓皆莓苔。
    《怀锦水居止二首》:“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谓总茫茫。
    “一”犹“一旦”。《壮游》:“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谓一旦不中。
    “一”犹“乃”。《立春》:“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谓乃题诗。
    “一”犹“同”:《逃难》:“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谓四海同涂炭。
    “一”犹“每”。《上白帝城二首》:“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谓每上每回新。
    “一”犹“甚”。《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谓甚惆怅。
    “一”犹“尽”。《凤凰台》:“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谓尽洗苍生忧。


    清人阮元说:“实字易训,虚词难释。”(《经传释词》序)上文对杜诗一些常见虚字的解释,或许只能称作“臆解”,仅供学杜诗者参考而已。《论语·泰伯》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笔者借用此句并改一个字:审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说,从具体语言环境去考察诗中虚字的作用,我们对诗的理解,也许能避免鄙陋和错误。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