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22年第一期:文圃芳菲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2-03-23 19:42:27浏览次数:2415

image.png


曾祥永

一首诗成就一座楼名传千古

诗人写诗,大都是有了一种真切的情感在内心涌动,要把它抒发出来。看到了好景,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事情,就要题诗一首。比如盛唐诗人崔颢来到武昌,看滚滚长江东流逝水,看汉阳美景江渚芳姿,情不自禁,就题写了一首《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是一首七言律诗。但前四句又不完全遵守格律要求,诗一上来就连着三个“黄鹤”叠加而出,这在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但崔颢不避重复,一再使用“黄鹤”一词,反而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歌吟韵味,加深了人们对黄鹤这样一个古代意象的体认。从风格上看,诗的前四句是古风体,后四句是格律体,可以说是一个古律结合的诗作,而又写得行云流水,流转自如,笔随意转,情感真挚,气势奔放。前四句诗人先用“去”、“空余”、“一去不复返”逐层地往前逼近,最后推出“白云千载空悠”这七个字。“白云千载”是时间意象,“空悠悠”是空间意象,空间意象与时间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永恒的感觉。诗的后四句诗人由怀古、感慨进入眼前之景,从虚转向了实;但最后一句“烟波江上”,又把眼前的实景予以虚化,呈现出一片迷蒙的景色,这又由实而入虚了。所以从全诗来看,诗人是触景生情、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而虚以代实,营造了一个令人品味无尽的高远意境。由于诗的意蕴丰满而自然,评价很高。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这首诗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这首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总之,崔颢的这首诗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因为这首诗使黄鹤楼的名气更大了。

因为是名楼,自然吸引着名人。据传说大约在唐开元年间,诗仙李白东出三峡,吴楚漫游,在诗友的陪同下游览了黄鹤楼。当他看到楼的巍峨、景的美好时,文思泉涌,有了创作的冲动,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到崔颢的诗,反复吟咏后他纠结了,崔颢的诗写的太精彩,自己写出来也会不如他,只好搁笔,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完放下笔离去了,后人为此还专门在这里建了个搁笔亭。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了,可是李白对被迫搁笔这件事却始终不能忘记,总想找机会写一首诗和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比美。后来,他在游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这首诗的韵,仿崔颢诗体叠加三个“凤”,写下了一首与《黄鹤楼》诗齐名的《登金陵凤凰台》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凤凰台在今南京市城西南花露岗仓顶一带,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凤凰飞集此处,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神鸟落脚的地方,就修建了凤凰台,山亦因此而得名。诗句的首联用传说的典故“凤凰”开篇,表达了繁华易逝山水长存的对比;颔联说吴国(三国时吴国首都建业即今南京)王宫内种满花草的园林已成为荒凉的小路,晋代(东晋也建都在金陵)的一些王公贵族都已死去,只留下一座座古坟,言外之意是说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利禄的豪门,都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颈联由凭吊历史遗迹转向欣赏自然,在凤凰台遥望,长江边上的三座山峰半隐在天外云雾里,白鹭洲卧于长江之中,将江水分为两条水道。这两句写景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尾联由景即情,联系现实,感叹浮云总是遮蔽日月,象征皇帝被奸臣小人蒙蔽,贤能之士报国无门。我在凤凰台看不见长安,使人多么的忧愁,实际上此处以长安代表国家,诗人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和抒发壮志难酬的家国情怀。特别是诗的后二联,既显示了大自然力量的伟大,又显示了作者胸怀的开阔,最后结尾的时候,又把落脚点定在了自己的政治遭遇上,愁思无限,壮志难行,这一点要比崔颢诗的结尾大气一些。有了这一首诗,李白搁笔的往事总算有了交代,这才是诗仙李白英风豪气的个性。

其实,诗者因学养、追求、境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题诗,都难有高下之分,何况异题、异时。再则,崔李二人吟诵的对象有异,也不宜将二者硬拉到一起相提并论。学习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诗体文风是必要的,硬要分个高下却又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自两首名诗诞生以来,加上“搁笔传说”的鼓动,一直成了众人品头论足的焦点,诗辈中的“好事者”们又常常拿二诗一比高下。或曰难分轩轾,或扬崔抑李,或贬崔褒李,一时难成定论,千年公案至今难以结案。因此,才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谈资。也正为此,才使黄鹤楼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才使名楼名诗具有恒久的文化魅力。

以上记述只是历史传说,切不可把历史上的传言轻易当真。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还有几首和黄鹤楼有关系的诗,促使黄鹤楼成为历史文化名楼,芳名齐播,卓然千古。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充满诗意的离别。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城市紧密相连,愉快的分手中有李白对美好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淡淡的惆怅。从内容到意境,从音律到神韵,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堪称千古绝唱。还有如《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人以汉文帝时贾谊自比,先写自身的愤懑,后写闻笛的所感之景,结尾语意双关,意趣横生。武汉“江城”的美誉由此穿越时空,名贯古今。

留千古墨韵,诵万世华章。正是因为有李白、崔颢等诗人的锦绣玉语,文脉相续,黄鹤楼已经成为中国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景观标志,巍然矗立在华夏子孙千古不绝的仰视里,他们璀璨的不朽作品也一并篆刻进了中华文明的记忆中。

☆ 刘经平

难得才情高格调

——读刘明先生四言诗有感

 

与刘明先生相识经年,原来只知道刘明先生在从政为官、撰写论文、书法楹联方面功成名就,硕果累累。而接触刘明先生的四言诗是近些年的事。对于四言诗不算陌生,因为也曾读过诗经中经典篇目《国风·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也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篇,这些经典四言,每句的字数较少,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一段时间内甚是喜欢。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习古诗词,相对四言诗却读得比较少了。近年来,刘明先生在深研中华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对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借用诗经的古典形式,将他的阅历,感悟,以及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心得用四言表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大众能接受又通俗易懂的诗界奇葩,深受读者喜爱。可以说,刘明先生四言诗的创作和传播,至少目前在常德、在湖南省乃至全国来讲是首开先河的,不仅作品产量高,质量高,而且传播广,受众多。通过读刘明先生的作品,我感悟有以下几点难能可贵。

首先,他有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与那些被乱花迷眼的写作者相比,刘明先生写得朴素,首首来源于生活。自从刘明先生爱上四言诗后,其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多年的从政经历打拼锻炼了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精神,以惊人的天赋和刻苦的努力,基本上做到了每日一首,有时一日几首。他既尊崇经典四言诗的“游戏规则”,但他没有把精力花在议论这些规则的有或无上,他一头钻进去,承认并尊重数千年来逐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其永恒的生命力。几年下来写下上千首四言诗,既有写山川的,也有写河流的,既有写重大事件的,也有写一景一图的,既有写星级景区的,也有写古镇古村的。他的四言诗犹如一本文艺性的地理教科书和时政教科书。客观地说,刘明先生的四言虽算不上“字字珠玑”,也不必给他加上“桂冠诗人”的头衔,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老老实实地埋头沉心,伏下身子,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我赞赏这种来自出发点的正确把握和义无反顾的持久精神。几年时间的不停写作,他的四言诗记载了他的工作、生活,阅历,认知,集中展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四言诗写作的执着,录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和心跳。不需论证,一读即知,比如他笔下的一组抗疫四言,将每天疫情的变化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人民的呼吸都记录下来。从《除夕守岁》、《庚子初一》、《隔离无比紧要》、《出门戴口罩》、《抖擞精神莫懒散》、到《武汉加油》、《挺住!》、《武汉不孤》、《有序复工》等等,这一组四言诗把武汉发生新冠疫情后祖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动态变化、形势研判以及个人的情感寄托表达得淋漓尽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其次,他有高度自信的文化自觉。刘明先生执着的努力从大方向看,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忠贞不渝的信念。现在,中国人都在谈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刘明先生是有这种文化觉悟的,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四言诗炽热的感情,正是四言诗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造就了他的坚定信念,也成为他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如他在《信念》四言中写道:

自闭家中,已逾廿天。抗疫时局,时刻牵连。

官媒发布,日增三千。确诊计累,突破四万。

病毒狰狞,谈疫色变。寂寞街巷,店铺关簾。

武汉重创,火雷亮剑。众目皆瞪,“拐点”未见。

综而观之,势态峻严。心中有底,从长打算。

今次抗疫,持久之战。士气再振,何俱更难?

信念坚定,涉险跃坎。顽强到底,胜利在前。

在《静待佳音》一诗中写道:

旧岁寒冬,“新冠”狰狞。武汉破笼,惊恐漫侵。

厉风呼啸,阻御吃紧。患者累累,七万挂零。

湖北危急,九州给劲。医护援鄂,将悍兵精。

“天使”二万,火线搏拼。阳光强射,驱散愁云。

大地渐暖,信心倍增。疫情固重,“降”象喜人。

凭窗放眼,枝绿芽青。宁神守望,静待佳音。

等等。以上诗词都洋溢着心灵的大美与良好的心态,滚动着时代的强音,而又凸星着现代的诗艺元素。有了这种觉悟和自信,刘明先生的诗就有着很强的振奋精神的作用,从而使读者看得明白,读得爽心。

第三,他有登上层楼的个人风格。刘明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官员”。当代诗坛上的官员,是一个有特色的体,其表现可圈可点。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半难于系统地接触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的根脉及其艺术规律。然而生活的艰辛、感悟、实践的积累,尤其是传统文化难以抑制的光芒,割不断的磁场引力,使官员队伍中的不少人,不期而然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中华诗词热”的重要推手。然而,刘明先生不跟风跑,不追热点,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在很多官员攻古“律、绝、词、赋、曲”的时候,他潜心治学,用极大的热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四言诗体形式,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活力。比如他在《科技制胜》一诗中写道:

抗疫之战,亥暮发端。武汉炮震,烽火遍燃。

举国阻击,四十余天。众志成城,力挽狂澜。

拳叠出,捷报飞传。“七寸”扼住,播染断线。

癒者成批,病床空闲。神州见春,龟蛇回暖。

全胜招手,尚须越山。众望所聚,妙药灵丹。

病毒狡诈,名曰“新冠”。降伏疫魅,统筹科研。

通力协作,藩篱拆散。八方携手,五洲借鉴。

科技制胜,绝非虚言。号角吹响,披荊向前。

这首诗具有内容的鼓动性和语言的平民性,一读就信心满满,精神振奋。刘明先生有诗人气质,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些正是每一个公务人员不可或缺的。举凡国内山川名胜,四时风景,以及友谊亲情与种种生活感悟,皆可写成诗篇,或抒发壮伟的抱负,或寄托委婉的情思,或描绘美妙风景,或鼓舞读者信心,都写入四言诗中。昔人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诗人之心可包括宇宙。刘明先生的四言诗中的关爱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一花一鸟,正乃仁者与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修辞炼句,力求精工,一气呵成,通篇押韵;他读书积学,追慕前贤,反复推敲,力求文采。刘明先生的“四言”是一种“知古倡今”的探索,是在遵循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语言风格基础上的一种通俗表达,在当今亦是难得的艺术财富。

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诗和其他艺术一样,也要追求形式美和内在美。愿刘明先生的四言诗越写越美,早登艺术的最高殿堂。

 

刘雷中

晚清刘凤苞《西湖游草》注释

奉和张莼生观察惠赠二律即用原韵

拚将诗酒送华年,泛棹寻君亦偶然。

岁月匆匆如逝水,东南衮衮集群贤。

宦游捷路难争胜,归抱遗薪或许传。

绝好西湖留客醉,画中添写米家船。

注释:

1.拚将诗酒送华年: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有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超然台,苏轼任山东密州刺史时所建,当时写有《超然台记》。

2.衮衮:连绵不断、相继不绝的样子。《晋书·王戎传》:“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3.宦游捷路难争胜:意谓自己在官场不善于逢迎以走捷径。

4.遗薪:烧剩下的木柴。多指道士炼丹后遗留的木柴,此用其意。西湖葛岭有晋葛洪修道炼丹处。清丘逢甲《游罗浮》诗:“遗薪有丹气,捣药声叮当。”

5.米家船:北宋书画家米芾常乘舟载书画游览江湖。后常以"米家船"借指米芾的书画。黄庭坚《戏赠米元章》诗:“沧江尽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舡。”五、六、七、八句有厌倦官场,归隐自适之意。

 

此地频年作战场,鲸波拍岸势苍黄。

云中李牧知谁是,江左夷吾总未忘。

笑我行踪甘豹隐,为君满意说龙骧。

秋江八月涛声壮,泻入胸怀喜欲狂。

注释:

1.此地频年作战场: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南京为太平军所占,称天京,临近的杭州每成战场,此句有感而发。

2.鲸波:惊涛骇浪。明唐顺之《送蒋藩幕赴闽中》诗:“风岛鲸波涌,寒城蜃气收。”

3.李牧:战国时赵国大将军,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并接连战败秦军,与赵国廉颇,秦国白起、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对赵国使用离间计,赵王剥夺了李牧的军权,并将其杀害,赵国遂被秦国所灭。云中,赵国云中郡,辖境约为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当时抗击匈奴的前线。

4.夷吾:战国时期晋国国君晋惠公名夷吾。其父晋献公在位时,夷吾与重耳因被疏远而逃亡。晋献公死后,夷吾依靠秦国的帮助和国内大臣里克等协助回国做了君主,之后杀死里克等大臣,背弃对秦国的许诺,使晋国处于失道寡助的地位。

5.豹隐:比喻隐居避害,此句有归隐避害之意。

6.龙骧:龙骧虎步的缩写。龙骧,高大的马。意谓像龙马昂首,雄虎阔步一样威猛。《三国志·魏书·陈琳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意谓祝愿张莼生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7.“秋江”一联表达乐于山水之游,再度表达厌恶宦途,有归隐之意。

 

赵澹如约游云栖寺前夕即泛棹钱塘,潮声月色,绿酒红灯,极江行之乐事,因赋诗以志胜游

泛棹秋江趁夜行,菱歌一曲不胜情。

镜中花放珠为字,海上潮来月有声。

泥饮深宵嫌漏短,偶添半臂觉寒生。

阑珊醉意难为别,故索琼浆为解酲。

原注:“珠为字”下注:舟中有二珠色艺双佳,命以佐酒。

注释:

1.云栖寺:在西湖五云山上。北汉乾佑五年(952)吴越王钱弘俶建,名云栖。明隆庆中,禅师祩宏建庵,掘地得碑,即古云栖寺。

2.珠:此指舟中艺妓。自注“二珠”,即二姝也。

3.泥饮:犹痛饮。

4.偶添半臂:即卷起袖子露出手臂。

5.阑珊:将尽、凋零、衰落。唐白居易《咏怀》诗:“诗情酒兴渐阑珊”。

6.解酲:酲,醉酒。解酲,解酒。

 

晓角江城梦已醒,便移屐齿踏微青。

泉声绕寺晴疑雨,树影参天昼亦瞑。

往日莲池开法界,近来竹院护遗经。

拈花得入维摩室,好向云栖证塔铭。

原注:“开法界”下注:寺为莲池大师所建。

注释:

1.此为游览云栖寺所作。见上诗注1。

2.晓角:军营里报晓的号角声。

3.屐齿:古代雨天穿的木屐,鞋底有齿防滑。微青,刚刚生出的嫩草。

4.莲池:荷花池。又指佛界。西湖有荷花,遂由荷花池联想到佛界。法界,佛教十八界之一。开法界,指举办法会。

5:竹院、遗经:云栖寺周围有竹林,故称云栖寺为竹院。遗经指寺内保存的佛经。

6.拈花:喻颖悟禅机。

7.维摩室:指维摩诘居士的方丈室。室虽仅一丈见方,其所包容极广。

 

再游西湖

六桥烟柳护城西,行尽苏堤又白堤。

更向湖心亭上望,青山浸入碧玻璃。

注释:

1.六桥:苏轼为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后筑堤,人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北至岳庙,堤有六桥,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烟柳,初春柳条刚绽柳芽,远远望去,成片的柳林犹如淡青色的烟雾,古诗文中每称烟柳。

2.白堤:又称白公堤,唐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所筑。北起断桥,南至西泠桥。

3.湖心亭: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明孝宗时毁。明嘉靖中,知府孙孟在原址建亭。明万历中重建。

 

南朝风物久荒凉,葛岭仙踪亦渺茫。

凄绝半闲堂上客,更无鹤梦返辽阳。

注释:

1.南朝风物:南朝指东晋亡后在建康(今南京)立国的宋、齐、梁、陈四朝。风物,风光景物。杭州临近南京,故有此说。

2.葛岭:晋葛洪习道炼丹处。此二句均言历史陈迹已经消亡,有沧桑之感。

3.半闲堂上客:南宋奸相贾似道曾在西湖葛岭筑室,谓之半闲堂。

4.更无鹤梦返辽阳:用丁令威化鹤典。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於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逋仙骑鹤自游行,万树梅花证旧盟。

谁似孤忠林少尉,千秋祠墓傍先生。

原注:“林少尉”下注:少尉滇南人,殉难杭城,葬孤山岭畔,立有专祠。

注释:

1.逋仙:林逋,字君复,号和靖,浙江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2.林少尉:《杭州府志》卷十一祠祀三载林典史祠:“在孤山林和靖墓侧。祀咸丰十年死难署仁和县典史林汝霖,同治七年,巡抚马新贻奏建。”卷一百二十二“名宦七”载:“林汝霖,字小岩,福建上杭人。以从九品分发浙江。咸丰九年署仁和典史。父母就养在署,姊二及妻周(氏)、子四女二俱随侍。十年二月,贼陷杭州,父挈四孙出避,母、妻、两女、两姊均就缢。汝霖公服坐堂,皇书联句张之。俄贼至,大声怒骂贼。索金不得,断其首置案上,尸僵坐不仆。越数日,贼退。父携四孙出丐资敛尸,命旧役藁葬署旁。巡抚请于朝,赠主簿衔,家属旌表如例。同治五年冬,复葺典史署堂,西偏掘土,得积尸六,有朝服者首在颈旁,生气凛然。老役朱华迫视之,曰:此旧官林公也。同官乃谋改葬于孤山林处士墓侧,建祠宇,加冢碣焉。”典史,为知县属官,掌稽检狱囚。又别称县尉、少尉。史载,清咸丰十年(1860)二月(公历3月19日),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南京)危局,率军攻占杭州,24日退出。

 

泛月平湖雁齿遥,荷花世界福能消。

红蕖一路娇无语,直送游人过六桥。

注释:

1.泛月平湖:指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六桥,见前注。

2.雁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北周庾信《温汤碑》:“秦皇余石,仍为雁齿之阶。”

 

东南旌节倚屏藩,惠政清风几辈存。

一样丰碑同堕泪,蒋公寺庙阮公墩。

原注:

1.“蒋公”下注:谓湘泉中丞。

2.“阮公墩”下注:墩在湖心亭对面,阮文达所建。

注释

1.此诗借蒋益澧、阮元生平事迹表达对抵御外敌、平定内乱、清风惠政、太平世界的期盼。

2.蒋公寺庙:西湖西溪有蒋公祠。《清史稿》卷四百八列传一百九十五有《蒋益澧传》。蒋益澧,字芗泉,湖南湘乡人。先后从骆秉章、左宗棠镇压太平军有功,历任广西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骑都尉、福建巡抚、广东巡抚。同治十三年,日本窥台湾,召至京,未及任用,病卒。浙江巡抚杨昌濬、梅启照先后上疏言其平浙功尤巨,诏允建祠,谥果敏。清代,巡抚又别称中丞。

3.阮公墩:清嘉庆五年(1900),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历时两年,将淤泥在湖心亭北堆一小岛,后人称阮公墩。(待续)

 

毛欣法

明代公安派诗人的常德情结

公安派,是我国明代中后期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因代表人物袁宗道与其弟袁宏道和袁中道为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所持文学主张与以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家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的拟古主义针锋相对。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坚持“性灵”说,要求诗文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依傍古人,反对剽袭。还提倡诗文创作要“先意后法”,而“不以法役意”的正确指导思想。

明万历一十九年(1591),23岁的公安派创始人诗人袁宏道(字中郎),任苏中吴县县令,而在江苏真州任职的与袁宏道还是同榜进士的文学家、常德桃源人江盈科(字进之),则因征赋不曾完额却丢失了升迁的机会,但又侥幸未被革职还得以连任,并继续在真州“托吏于隐”。期间,也参与了公安派的创立。据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的《江敬之传》记载:“公与中郎游,若兄弟。行则并舆,食则比豆。迎谒行役,以清言消之,都忘其惫”,且“好作诗,政事之暇,与中郎大有唱和。”其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核心“性灵”说,就是袁、江二人在吴时,经过切磋论证后而提出的。也可以这么说,江盈科对公安派的创立,对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完善,和对公安派创作领域的拓展等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贡献。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夏天,时任徽州府推官的常德诗人龙膺,字君御(1560- 1622),也与袁宏道彼此结识,并从吴地征仪一同出发进京赴任。龙膺转官祠部,袁宏道转官吏部。两人相逢,对当时文学的创作方向,都有独到和一致的见解,并就诗文要写“性灵”达成共识。此后龙膺与袁宏道便成了莫逆之交。是年冬,公安派成员云集北京,结“葡萄文学社”于崇国寺。江盈科、龙膺、龙襄(字君超)、嗣昌(字文弱)等常德诗人也参加其中,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也是公安派的鼎盛时期。

所以,在公安派诗人的眼里,常德就是一块文运昌盛、簪笏辈出和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诚然也就催生了他们想亲自到常德来游山玩水和探幽揽胜的迫切心愿。尤其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对他们而言,是向往已久和铭刻于心的了。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夏秋之间,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来常德。第一站船泊德山孤峰岭下,下榻于乾明寺的云影居室,第二日便写成《夜宿孤峰顶玩月前此看月江上顶上有善卷进坛》诗一首:

江上峰头月,清光孰最多?稍能增潋滟,终是让嵯峨。

深谷高岩在,苍颜白发何。古来师善卷,未必解尘萝。

第二天,守制在家的龙膺和兄长龙襄闻讯后,以船载酒,赶往德山相迎,晚间在“青莲社”设宴,畅叙离别十余年的想念之情。袁宏道有感而发,吟《醉归》七律云:

十年一别意茫茫,话到青山且尽觞。

免与泡沤愁起灭,聊从烟水决行藏。

闲吹玉笛翻新曲,醉倚天花入道场。

试去武陵溪上照,头毛白尽老萧郎。

此次,袁宏道的武陵常德之行,自秋初,过“重九”,历时三月有余。龙膺和兄长龙襄,有时单陪,有时同陪。在这段日子里,袁宏道游历了沅水常德至桃源夷望溪的沅水风光带。单是德山这一处,龙襄就陪同袁宏道在青莲社住了半月还多,写诗五律十首,七律十四首,七绝七首。九月初,恨自己“我家德山不得住”的袁宏道,在离开德山时,有一首《答君御》诗,从这不难看出他对德山胜景,是多么的倾心和挚爱:

云岚已是属闲身,高下青崖日几巡。

看尽德山好烟水,只缘不是武陵人。

龙膺得到了袁宏道的诗作之后,写了13首七言诗作答:

夜自东园归,得袁中郎德山诸诗,读之甚快,独奈何不一问桃花源而去乎?因走笔留之,忽忽遂成十三首,如偈如谑,如谚如谐,如絮如蜡,不计其工拙也(选三首)

君为德山半月留,云崖烟壑任君搜。

却余一片袈裟地,葛藟森森桂树幽。

 

踏破层云卧薜萝,科头长啸看银河。

却妒香山老居士,口占短曲小蛮歌。

 

德山留君君欲行,何哉去住尚关情。

愿借金刚三十棒,问他若处觅无生?

入秋之后,袁宏道离开德山来到常德城里,白天由龙襄、龙膺兄弟俩陪着在柳叶湖上或泛舟,或垂钓,晚上则回到离柳叶湖园不远的大西门胜果园歇息。期间,龙膺还组织附近的演艺人员,在胜果园的九芝堂里,分两天专门为袁宏道演出了他创作的《金门记》和《蓝桥记》两部戏曲。袁宏道观后,感触很深,特地写七绝一首为其点赞:

打叠歌鬟与舞裙,九芝堂上气如云。

无缘得见金门叟,齿落唇枯嬲细君。

这之后,龙膺、龙襄弟兄俩还陪袁宏道从沅水下石柜旁的盐关出发,逆沅江而上,历时数日。在河洑,袁宏道留下《登河洑川》诗一首:

高阁俯苍崖,下有花源路。料得避秦人,入山从此去……

是夜,袁宏道与龙膺在河洑山文昌阁下榻。龙膺写《秋夜宿武山文昌阁》诗一首相和。

在游历沅水的这段时间里,袁宏道还写了《由河洑至桃源县记》、《由渌罗山至桃源洞记》和《由水溪至水心崖记》三篇散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宏道一入桃花源,他就不想离开了,提出要单独多住几日。他在《托龙君超为觅仙源隐居》的诗中这样写道:

云石村中且卜庐,凭君为买一峰馀。

全栽芝菊为疆界,写尽云岚入券书。

门对仙童浇药地,巷通毛女浣花渠。

闲中每爱天台去,好与刘晨闲屋居。

在离开武陵常德之前,他又还写了《别龙君超君御兄弟》七律一首:

青鞋不破武陵春,归去西风一面尘。

荷叶山头闻杜宇,桃花源上别秦人。

深村稻熟泉当户,废苑茶香寺作邻。

可是无花无地主,只缘无计得分身。

袁宏道在桃花源一住就是二十多天,除写了《桃源县》、《水心岩》诗之外,还写了《桃花流水引》诗十首。对桃花源的挚爱,真可谓是流连忘返,情有独钟。

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1609)正月,袁宏道的弟弟、公安派诗人、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也来到常德。时公安派诗人创建人之一的江盈科已过世四年,恰逢龙膺从甘肃张掖扶母亲的灵柩归来不久,但龙膺与兄长龙襄仍还是执意轮流作陪。游览了德山之后,在乘小船游柳叶湖潜水桥附近的便河时,袁中道也写了《同龙君超诸公游便河得桥字》五律诗一首:

率尔翻成乐,裙簪籍小舠。

远林才出寺,深柳欲藏桥。

明月映团扇,流波染素蕉。

偶来穿水曲,咫尺便为遥。

后来,龙膺和龙襄弟兄俩,又陪同袁中道从柳叶湖畔沅水常德下石柜旁的盐关登舟出发,用四天时间,畅游了从常德河洑到桃源双洲的沅水段。袁中道写了《来往河洑山日记(之一)》一篇,详细记载了游览经过。回到常德后,袁中道鉴于龙襄龙膺兄弟俩重孝在身,出行不便,更不宜远游,便提前结束了预计的行程。而龙膺也深知袁中道对常德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情还恋恋不舍,游兴未了,便委婉地暗示欢迎他有机会了再故地重游。还赋《赠别袁小修》七律一首作答:

君家兄弟武陵游,一属春初一晚秋。

淡树浓花纷变态,洞烟溪雪各凝眸。

移山漫费愚公力,开径宜从谢客谋。

妒我置身邱壑里,笔床茶灶木兰舟。

不曾想四年后的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孟春时节,公安派诗人袁中道果然又再次经黄山头来到常德,而且还邀上了安乡县令李纯元等人。他们骑马经药山、过七姑山,走大龙驿。袁中道在梁山上,远远望见柳叶湖潜水驿上的高桥,便兴奋地有感而发:“走马千山顶,危桥一笑还……”。

这一年,龙膺正在甘州和西宁的任上,龙襄又抱病在床,兄弟俩无缘作陪。正好时任杭州学府教授的杨嗣昌在常德度假,而袁中道与杨嗣昌又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同榜进士,关系甚笃,加之此时朝廷工部官员李长叔也来常德公干,故杨嗣昌便就成了他们此次游览沅水德山至夷望溪段的东道主了。在柳叶湖畔,袁中道有感所见所闻,首先写成《早春鼎州梁山道中》诗一首,云:

担风握月为春忙,桐帽棕鞋野客装。

山芋入盘存药气,松毛着火带脂香。

才离僧寺遮天树,又见人家映水篁。

近日有闻新誓墓,永同逸少问金堂。

次日,一行人登德山孤峰岭,拜谒荣藩王新墓,傍晚从沅水德山楚望亭下乘船返城内清平门(大西门)。第二天,三条官船载着李长叔、袁中道、杨嗣昌、李纯元、沈仲敏、贺景明、陈仲韬和崔晦之等从城西潮音阁下的上石柜河岸并发,经河洑山、渌萝山、穿石山、马援石室、青浪滩,到水心寨和夷望溪。沿途,他们走走停停,历时近十天。袁中道写有《来往河洑山日记(之二)》等散文和《花源道中纪游示文弱》诗一首:

渌萝如篆刻,锋刃驳云雾。

下临百尺潭,丹笔写练素。

沿溪望前村,都似避秦处。

停舟入花源,携筇临九步。

桃花千树红,花源迷往路。

带月石间流,夜深响瀑布。

消坐憺忘归,一山滴浩露。

此次,袁中道等人在杨嗣昌的热忱安排下,几乎游遍了素有桂林小漓江之称的整个沅水常德到桃花源。对袁小修等人而言,可谓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返回途中,杨嗣昌在桃花源水府阁附近的江边上,特意置酒宴请诸君,以示此游行将结束,各自即将归去。并写《同李长叔袁小修饮江中散宅》一诗作答:

桃花绕屋胜蓬蒿,未得成仙也自豪。

缓押新诗消蜡烛,争传艳曲送春醪。

山深漏鼓听全暗,水激鱼梁夜独号。

兴发一时狂与酒,不曾燕市让荆高。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四百年过去了,明代公安派诗人在沅水江畔与常德籍诗人的情结和唱和,随着岁月的积淀而积淀,袁宗道的《夜宿孤峰顶玩月前此看月江上顶上有善卷坛》诗、《登河洑山》诗、《桃源县》诗、《水心岩》诗和《桃花源流水引诗十首》,以及袁中道的《桃源道中纪游示文弱》诗,在二十世纪末,都被分别入选在中国常德诗墙的《名贤题咏》和《武陵佳致》篇章之上,已然成了常德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