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读诗赏诗作诗诌议: 第二诌 律诗的章法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052

胡先林

    讲章法,先要确定支撑章法的基本结构即律诗的构成要素。


    一、律诗的构成要素


    1、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

    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由语言文字构成。主要分五律、七律两种(排律另论),均为八句(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四联。根据各联的位置,诗的前两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或承接 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转折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2、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

    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由格律规定。主要有押韵、粘对、对仗、句法等四种。


    押韵:每首四韵,偶数句押。若首句起韵者,则全首第一句与偶数句押韵,三、五、七奇数句不押韵;若首句不起韵,则全首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律诗以押平韵为正格,以押仄韵为变格。
 

    粘对:粘对的基本规律是:本联两句平仄互对、上联偶数句与下联奇数句平仄相粘。具体粘对办法是:

    首联一、二句平仄相对(即不相同);首联第二句与颔联第三句平仄相粘(即相同。若因相粘出现三平尾、三仄尾问题时另作调整);颔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平仄相对;颔联第四句与颈联第五句平仄相粘;颈联第五句与第六句平仄相对;颈联第六句与尾联第七句平仄相粘;尾联第七句与第八句平仄相对。
因相粘出现的三平尾、三仄尾问题,调整的基本办法(还有特殊处理办法如拗救等)是:

    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七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对仗的基本规律是:诗的首联(一、二两句)、尾联(七、八两句)不对仗;诗的颔联(三、四两句)、颈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但偷春体(首联对仗、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一定要对仗)除外。


    句法:句法的基本要求是:不对仗的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四句,每句句法不重复;对仗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四句,各联两句句法要相同,但两联之间句法不得相同,即中间四句只允许两种句法出现。偷春体除外。


    依照古典诗词特性及比照现代汉语词汇构造方法,诗词中的主要句法类型(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联合式句法、主谓式句法、动宾式句法、连动式句法、偏正式句法、正补式句法、重叠式句法、粘连式句法、双声叠韵式句法,以及倒装式句法、无主句式句法、省略式句法、陈述式句法、诘问式句法、祈使式句法、感叹式句法,还有双关式句法、比喻式句法、象征式句法、假借式句法、化用式句法、通感式句法等等。


    二、律诗的章法构成


    律诗的章法(绝句亦如此),主要由起、承、转、合四大础梁作为情感表达的纵横捭阖的手段。而起承转合这四项任务,一般由律诗的四联分别来承担。这就是律诗的首联又叫起首联、颔联又叫承接联、颈联又叫转折联、尾联又叫结尾(关合)联的内在规律所在。


    一首诗,就是一篇浓缩的大文章。写作目的的明晰、主题的选择、体裁的取舍、题材的摄取、句法的选择、手法的运用,以及思路的完整、情感的酝酿、脉络的清晰,还有自身的感觉、读者的接受等等,都由章法来统属。如果见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固然可以取得灵光一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出现吉光片羽式的孤立佳句,但终难避免文理混乱、情感焦躁的整体局面,令人不忍卒读;如果这样,要想使自己与读者从短短几十百把个字中,得到对客观意象的独特体认、对司空见惯事物的别样见解、对社会人生的共通感受、对历史人文的亘古幽思,那是难以想象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起、承、转、合这四大关钮,对作诗而言其作用是很大、很关键的。


    一起:所谓起,就是在诗题或以写景、或以叙事、或以抒情为主旨的规定情景(意境)下,依据特定的时空场景、特定的感观视角、特定的对话意象,选用特定的句式,将某种特定的情绪、物象勾勒出来,借以营造出一个统领全篇、笼罩八合的,非此莫彼、欲罢不能的,推己及人、物我两忘的艺术氛围来,作为以下各联、各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的不二圭臬。
特别说明,律诗的起式,主要有顺起、逆起两种。


    二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艺术氛围,通过场景的推移或转换、视角的开合或调整、意象的阔达或微缩、句式的微调或更新,把物我、今古、远近、天地勾连起来,筑成情景交融的堤坝,一任其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明或暗地自然地倾泻下去。


    三转:就是一任交融的情景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明或暗地自然地倾泻下去时,将其如摩天则天高云淡、触地则电光火石、迎山则左奔右突、抵水则千回百转、沾花则荣枯四变、遇人则宠辱两忘般的某种特定的情绪、物象记录下来。所谓应如斯而非此、顾左右而言他,突如其来,别开生面。


    四合:就是在惊诧于摩天则天高云淡、触地则电光火石、迎山则左奔右突、抵水则千回百转、沾花则荣枯四变、遇人则宠辱两忘的此情此景而言皆由衷、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结束全篇。


    在承转两联中,每联出句与对句之间,应力避内容相近或相同,否则就犯了合掌的忌讳。颔联有如豁口酒瓶,应尽量承接住首联的全部意蕴或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别调余味;颈联则如一只可任意拿捏、随需要挤注的做蛋糕用的布包或塑管,挤出的每滴奶油不似奶油又无不是奶油。做到了这点,后面的结句才会有依遵、有发展、有高潮。


    三、律诗章法、语言、技巧解读示例


    (一)请通过解读杜甫的七律《登高》,来窥探律诗章法、语言、技巧三大门径的奥妙,以期对七律有一总体的把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读: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国运不昌,民生多难。作者依违严武幕府,可惜严不久病逝。顿失依靠的杜公,只好离开苦心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拟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盘桓数月才到夔州。因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于此一住三年,并营建瀼西草屋。三年里,其生活依然困苦,身体不好。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就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秋江,引发身世飘零之慨、老病孤愁之悲。于是,天意从来高难问、世途如此险不平的身世之慨、家国之思,以及江湖之远寂、庙堂之高寞,与天地之茫茫、人生之渺渺,一如奔泻之江河,从胸流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澎湃而去,滚滚而来。 颔联写秋天肃穆萧飒、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以景衬情,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者,即八可悲也: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时当肃秋,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对比。


    评析一:章法之妙


    诗题《登高》,读者很容易明白首尾两联刻画的是登高以后的眼前景色,虽不觉得突兀但也仍在意料之外。而没有前面的突兀,颈联的交代就无着落,且不能高亢涌出。这是此诗叙述过程波澜起伏、文章结构跳荡激越的根本所在。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苍茫的七言律诗。其章法运用极具特点,主要是:

    1、诗题《登高》,但到第六句才点题。属典型的逆起。
    2、首联逆起,撇开登高之题,省略铺垫、交待,突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阔达之境,直写眼前景,暗蓄胸中意。
    3、颔联紧承眼前之景,一笔宕开,营造出宏阔、悲壮、苍凉的空阔意境。
    4、颈联转为交代因做客而登台之由、以多病而悲秋之故。此转又暗含法门:万里悲秋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张目,所谓“天地一沙鸥“之襟怀是也;百年多病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做媒,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寄慨是也。
    5、首、颔两联极写登高闻见之景,颈、尾两联尽摅登高感触之情。由情蹑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6、尾联以低徊、落寞之心情收束全篇。一个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一种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的文人情怀,充盈天地。


    评析二:技巧之工

    这首律诗很特别。所以特别,源于其技巧之工且浑然无迹.


    1、此诗属首句平起押韵之正格,故其四联句句押韵;
    2、全诗四联,每联属对,且皆为工对;
    3、首联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既有句中自对,即“风急”对“天高”、“ 渚清”对“ 沙白”,又属隔句相对,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4、用绝妙的句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使用的偏正、主谓、叠韵等句法,烘托秋之神韵。


    评析三:语言之精


    1、用精炼的语言,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用犀利的笔法,勾勒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2、用回环叠加、可进可退的语言包裹,营造出一个“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雄阔高浑的意象,释出“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孤臣荩思。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做客登台”为全诗的诗眼。假设一般人寄寓做客之时、独自登高之后,所见所闻所思,不过登高望远、唏嘘徒叹而已;而作者则由此生发出空前绝后的千古之慨叹且形诸笔墨:


    因为做客,所以登台;
    何况常作客,所以独登台;

    客中时常悲秋,何况眼前万里之秋肃,台上我独多病,谁知身后百年之病穷?

    故“一客登台”所见,非“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之物,不足以孚其所见;“一客登台”所望,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景,不足以孚其所望;“一客登台”所慨,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啸,不足以孚其慨;“一客登台”所思,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之痛,不足以孚其思。


    3、语言造就的神来之笔、化外之境。如从纵的时间着笔,写“百年”悲秋时“常做客”的追忆;从横的空间落墨,写“万里”行程后 “独登台” 的落寞;从一生飘泊的隐现写到余魂飘零的逆料,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些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明代胡应麟《诗薮》说,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二)请通过解读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来窥探律诗章法、语言、技巧三大门径的奥妙,以期对五律有一总体的把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读: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初春,一无所投的诗人,离夔州、出四川,沿长江、出三峡,漂泊至荆湘之间,岁末抵岳州。五十七岁的杜甫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景象,想到自己晚年的愁苦无依,国家的灾难不息,不免悲欣交集,感慨万千,所谓家国之忧、身世之恨,汩汩从胸而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正当诗人青春勃发之时,应是开元盛世之际;久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山河残破,疮痍满目;况人到暮年、历尽坎坷,有幸登楼,无意对景:胜景如斯,江山如此,欣乎?悲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楼览胜,寓目无形。具象归于无,笼罩尽在眼:楚吴两地,东南相连似泾渭分明,乾坤两端,日夜相隔却混沌一体。天地不言而无极,人生长恨而难消。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自离夔州之日,诗人全家俱在船上,实际已无家可归。自况穷愁,自伤飘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凭轩远眺之时,想到吐蕃犯边之事,不禁潸然泪下。所谓书生意义、文人情怀、丈夫胸襟,在此一炉熔冶、一览无余。


    评析一:章法之稳健

    1、诗题《登岳阳楼》,首联属顺起,但顺中带逆,先抑后扬,稳稳点题,不故作、不矫揉,娓娓道来,如说家常。但正因如此,方显杜诗沉郁雄浑之气格。
    2、颔联写洞庭湖景观,俱是虚设、笼罩之词,全无半幅眼前之境,稳妥地契合着诗人初来此地,亲朋无一、老病维舟的凄苦景况。
    3、颈联极写个人苦况,从首联之“窃欣”到颔联之“壮情”,再到本联之“凄苦”,转捩自然,如风掀石,一无痕迹。
    4、尾联慨说艰难国事,怅摅烈士壮怀。一本登高寄慨之作之传统,收束此章。


    评析二:技巧之灵动

    此诗中,诗人千回百折的情感、徐疾相间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无不体现在灵动的转承技巧之间。

    1、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乍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则抒发壮志难酬之悲情:似喜实悲,此一转也;
    2、颔联眼见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之势,情不自胜,心“喜欲狂”,吟出描绘洞庭湖的绝唱:心情由悲转乐,此二转也;
    3、颈联面对如此壮阔伟丽的湖山,想起万方多难的现实,突发个人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无处安家、飘零孤独之感:再转为悲,此三转也;
    4、末联由景及身、由身及家、由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格,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全诗以夙愿获偿的喜悦发端,以家国多难的悲怆收结,感情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如洞庭之水,浩浩茫茫,气象雄伟。


    评析三:语言之涵浑

    此诗刻画内容之丰富,感慨之深沉,表达之深厚、凝重、蕴藉,无不依赖于语言的涵浑功夫。

    1、“昔”“今”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蕴丰赡、意象阔达。昔、今二句,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去品。
    2、“坼”“浮”二字,只勾勒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之幻象,以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之恣情;不拘泥于巴陵胜状的实景描写,以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之隐痛。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十字,虽是白描手法,却穷尽古往今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之隐痛、落寞、悲怆与苍凉。石人读此,未免泪下。
    4、以壮景暗带悲情、以命蹇时舛反衬家难国艰。纵观全诗,其描绘的景物壮阔无比,但读者所受的情感浸染却沉郁悲凉;其浑雄无迹的景物,却掩盖不住诗人博大的襟怀。此种曲折有致的文法,既令意象波澜横生,又令情感深厚凝重;雄浑壮阔的景观与凄凉落寞的身世互相映衬、情景交融、契合无间、相辅相成,没有独特、涵浑的语言功夫,是难以达成的。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于 养源山房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