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诗词浅谈 贵州 汪 常
一、李华其人 就在前不久,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在张罗一本书,这本书由贵州省内诗人吴若海先生作序,学会秘书长杨厚楣先生作编后记。据我所知,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一向只看作品,这回“看上”人了,这个人就是清镇残疾诗人——李华。 其实,学会并不是最近才“看上”李华的,早在几年前,杨厚楣先生告诉我,学会发现一位奇才(李华),他们当即组织人员前往探望,每每谈及皆赞不绝口。直到现在,其个人集子《李华诗词集》终于问世。 李华是穿青人,生于1974年1月生,初中文化,是贵阳市清镇流长乡大园村村民,初中毕业即回乡务农,1993年上山采石,因石头翻滚致双手指残废。自那以来,其生活多坎坷之路,且相继丧父丧母丧妹,与外甥孤苦相依。好在断指之后,李华发奋读书,自学诗词,用剩余指桩写字,致力诗词创作。其秉性聪颖、记忆力强,创作的诗词文字清新、音韵流畅、意象飞扬。吴若海先生在序言里面尤赞其身处困境而发奋向上的精神,这样的人能不被“看上”吗?到目前为止,李华已创作诗词作品1200多首,是贵阳市较为著名的乡村诗人了,且其作品质量都较好。 那么李华是如何习得作诗之法的呢?我们来看他的这首《自嘲》:“学剑难成学赋词,深山何处访名师?漫淘网海穷经卷,不向尘嚣讨酒资。已愧于人无用处,缘何作梦是醒时。异乡独对天边月,月在樽中笑我痴。”这首诗说的是李华初学写诗时找不到老师,迫于无奈在网上自学,并痴迷于诗词到现在。学诗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常人连看一眼书的时间都不愿意挤出来,何况还要静下来学写!李华竟自学起来了,并且进步很大。“漫淘网海穷经卷”,网络时代里,人们学习知识变得便捷许多,李华的例子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一定要在学校,懂得利用网络,什么都可以学习。一开始因为找不到同好者而转阵于网络,而在网络上结识的许多诗友却都在身边,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创作的缘分。
二、李华作品 李华的作品多是由心而发,少阿谀奉承、无病呻吟的成分。现摘录部分稍作分析,不做细论,限于个人水平,难免以偏概全,仅供参考。 李华的诗。他的《登高》:“一登高处夕阳斜,西望关山不见家。天地茫茫何所有,异乡异客异时花。”前两句很平淡,后两句将一个游子身处他乡的孤寂升华到顶点,思乡之情可见一斑。他的《探矿工人》:“衣沾泥水面沾尘,野岭荒山不顾身。犹记去年归故里,儿郎怯问是何人?”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果说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老年回乡的沧桑,那么李华这首《探矿工人》就是现代底层工人的凄凉。他的《红枫湖大桥》:“高桥一架向空悬,旧雁南归数变迁。借问威清何处是,停车且向白云边。”红枫湖大桥横架河面上空,一番如画风景映入眼帘。“旧雁南归”暗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这首诗歌颂时代而不露痕迹,相对于许多流于口号的“老干诗”而言,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他的《夜过孔学堂》:“河滩十里水清清,小醉高谈缓步行。空羨堤花修得好,时时堂外听诗经。”在十里河滩,光看风景总觉遗憾,需在孔学堂听下“诗经”方才圆满,神往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芦沟桥》:“八十年前血泪流,硝烟弥漫古桥头。一轮皎皎波心月,曾照英魂护九州。”“血泪”“硝烟”“波心”“月”“英魂”“九州”这些意象搭配在一起,反衬出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痛苦以及数年抗战的不易。 李华的词。他的《临江仙•桃花》:“夹岸桃花开正好,湖堤柳色初匀。连天细草绿茵茵,谁家新燕子,飘忽剪轻云。 我看桃花花看我,此时一样天真。柔柔问我念何人,我心深深处,独忆那年春。”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我”与“桃花”仿佛两位好友,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诗人心有所思。他的《喝火令•题白菊花》:“露湿青罗冷,风侵素影凉,一笺心事费彷徨。哪得这般清绝,心事苦思量。 酒味同诗味,星光并泪光,此时于我暗添香。一去尘寰,一去路茫茫。一去梦残身老,相看几回霜?”一句“酒味同诗味,星光并泪光”,道出了现下多数人的辛酸苦楚,多种味道交杂,酸甜苦辣都在,厚重感极强。他的《一剪梅•重阳》:“一处登高处处凉,黄草红枫,几度彷徨。菊花梅酒过重阳,堤柳烟寒,雁迹匆忙。 何事人间苦恨长,别梦依稀,倦了行囊。新愁缝入旧衣裳,风也寻常,雨也寻常。”上阙开篇就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一个“凉”贯穿全篇,“黄草红枫”“菊花梅酒”“堤柳”“雁迹”“风”“雨”等,无一逃脱,所谓“一处登高处处凉”。关键之处,一句“新愁缝入旧衣裳”道出了“凉”的原因,又是“愁”惹的祸。这里的“缝”字比较形象和生动,对表达效果有加强的作用。
三、结 尾 《李华诗词集》与其说是李华自己的心路历程,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侧面反映,是西南地区秀丽河山与人文生态的当前面貌。重要的是,在李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基本是真情流露,毫无呆板做作之态。平白如话的诗作中不乏佳句,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以上所举只是其中部分,更多佳作都在这本集子里面。至于说到在当下烦躁的环境中,李华为何能够坚持创作,我想或许在下面这首诗中能够找到答案: 阅旧作诗稿闲翻旧作忆光阴,苦乐悲欢碎碎吟。难著云山高格调,只缘关节苦悬针。十年别处空裁句,一颗当时未死心。多少江湖风雨事,鸡声啼破夜沉沉。
汪常,90后,贵州省纳雍县穿青人。作品散见《中华诗词》《星星》《散文诗》《贵州作家》《贵州日报》等。现为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纳雍县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通联:550002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国家税务局 汪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