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投稿》相与析 心得共分享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433

  ♦  张文成


    新年伊始,《中华诗词》一期刊载了我一首《投稿》诗。即:


成就诗篇十载功,千修万改乐其中。
心忧名落孙山外,邮局门前又拆封。


    此诗刊出,得到好几位诗友的鼓励,我甚为喜悦。对于大家的祝贺与鼓励,我深表谢忱。

    与《投稿》诗一并发出的还有两首,一首《左家村口》,一首《神九飞天》,我觉得两首题材好,故在创作中下的功夫大些,满以为会选登的。谁知与自己的愿望相反,两首被打入“冷宫”,出人意料的选登了《投稿》。说实话,创作《投稿》我是没有把握的,只是根据个人生活积淀 和当时灵感,不经意地写了这首诗。现在,算是歪打正着的被选登了,我倒有一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感觉。
在反思前两首失败教训的同时,我认真思考了《投稿》刊载的原因。


    一、《投稿》是我真情实感地流露。一切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作品。真情实感是它的灵魂。只有感情真挚,才能体现艺术之美,才能让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创作一首好诗很难,尤其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来说则更难。个中苦味只有我才感受得到。为了表达《投稿》的主旨“乐其中”这三个字,我运用了“十载功”、“千修万改”、“心忧名落孙山外”和“邮局门前又拆封”等一系列动态化的意象,以通俗、细腻、诙谐而具有特征动作来描写,以表达作者为了钟爱诗词而克难攻艰之真情,这是此诗的主要特点。


    二、注重炼句。炼句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次往复的求真、求精,求新的渐进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名句丽句都在炼句中产生。古往今来炼句的趣闻轶事甚多,唐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卢延让的“安稳一个字,捋断数茎须。”唐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清代顾文炜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窗寒。”等。从古人的炼句精神中,我感到作诗要不厌其炼,一直炼到无可挑剔时。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对《投稿》中的两处进行了提炼与推敲。一是“千修万改”原稿为“精雕细琢”,我觉得这不足以反映本诗的意境。什么是“精”,什么是“细”,没有数量上的界定,也显得十分抽象。当改为“千修万改”以后,似乎在文字上有些夸张,但不失炼句之艰难的事实。二是“乐其中”的原稿是“苦其中”,此句的毛病除了太直太白太露,受制于“客观主义”的桎梏,让全诗格调低糜消沉。改为“在其中”,却没来溶入作者的主观意识,显得平淡乏味,后来改为“笑其中”,似乎又不庄重,最后改为“乐其中”,变“苦”为“乐”,我顿觉眼前一亮,一改低沉消极为积极向上,使全诗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正所谓“改一字动全身”,如果不反复炼句,绝不会有今天《投稿》的面貌。


    三、还是要多读唐诗宋词以及其他经典。创新、发展中华诗词,首先必须在学习和继承的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必定会误入歧途,使诗词创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诗词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里面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无尽的知识与营养。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投稿》诗中,有两处是运用了有关唐诗与典故的。作者以“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借用了“名落孙山”这一成语。尾联则化用了唐张籍《秋思》的诗句。诗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显然,《投稿》的尾联就是从张诗的“行人临发又开封”的诗句得到启发而化用来的。
 

    运用上述用典和化用的修辞手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节省了大量文字;二是增加了诗的品位与内涵,使诗的意境更深邃,为诗增色不少。我在创作诗词中亲身体会到,多读古人诗词是学习中华诗词不可回避的重要途径。


    我是一位爱好中华诗词的“门外汉”、“小学生”,《投稿》诗虽刊登了,但诗的质量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三点心得仅是我个人学习心得和体会,不一定正确,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一定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衷心希望各位诗家、诗友不吝赐教、指正。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