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也谈意境和境界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270

湖北 贺崇俊


    意境与境界,是文学创作中作者所企及的目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从古至今,还未见有人把它们说清楚说明白。

    就说意境吧,宋朝的严羽将其称为“兴趣”,清王渔洋称之为“神韵”,王国维称之为“境界”,樊志厚称之为“意境”,有书上说这些说法虽不同,但含义差不多,都是指作品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将意境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意境进一步解释为: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明人谢榛也說過:“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又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目前,不少人都认同這一說法,即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这样便又出现一个偏向:认为作品应该既有客观景物描写,更应该加入主观情思的抒发,否则,便没有意境或叫意境差。应该说,这些说法没有错,问题是简单地将景物描写与主观情思的抒发割裂开来,就未免有些欠妥了。如评判某作品有无意境就看其有无主观情思的加入,又将主观情思理解为主观议论或抒情。并生硬地将作品划分为写景和议论两部分,且二者缺一不可,凡无主观议论的一律称为无意境或差。如有人评论王昌龄的《出塞》之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此诗之所以不及《出塞》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其原因关键就在于诗的三四两句未象“之一”那样实现感兴的转化,即未见主观情思的抒发,难以形成浓烈的情感冲击力所致。还有人评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全诗除了写景外,未加入主观情思,而不耐咀嚼,言外之意叫意境差。同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其实,这是人们对意境的理解问题,他们把情和景简单的孤立的分开来所致。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还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与景偕,互藏其宅,妙合无垠,王夫之在这里说的再清楚不过了。即是说情与景有时是个整体,划分不开的。所以笔者认为,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营造出来的由情和景化合升华而成的一种艺术氛围或气氛。而不是情和景简单相加的混合体,有时它们是不能截然分得开的。因而其表现方法是多样的,有时突出表现的是纯景物描写,情寓景中。有时 表现的只有主观情思的抒发,情中有景。有时表现出来的是同时描写情和景,情景并列。原武汉师院中文系编写的《诗歌的教学与欣赏》教材中也曾有过关于意境的叙述。说意境是现实生活集中的典型性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因而意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抅一格的。它既可以描绘一个景物画面,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无主观情思的抒发)又可以突出表现一种典型感受,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情景交融);既可以提炼生活的细节特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完全是主观情思的描写)更可以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和想象,如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里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从以上可以看出,意境的创造方法很多,主要看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意境。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说王昌龄的《出塞》之二,全篇都是写战斗场面,诗人在此营造的和追求的是一种激烈的殊死搏斗的战斗氛围,欲以浴血战斗的英雄豪气来激励人、鼓舞人。也歌颂了边关将士为保卫国土和人民而浴学奋战的大无畏精神。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意境。再说《出塞》之一、之二为同一作者所作,作者在《出塞》之一实现了感兴的转化,难道在“之二”中就忘了主观情思的抒发吗?不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思早附着在“匣里带血的金刀”上了啊。所以,孙紹振先生说:王昌龄《出塞》之二以“四句之短而能正面着笔,红马、玉鞍、沙场、月寒、金刀、鲜血、城头、鼓声,不过是八个细节(意象)写浴血英雄豪气,却以无声微妙之内审,构成统一的意境,其水平“大大高出”被推崇为压卷七绝的王昌龄《出塞》之一。”是很有道理的。再说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表面看来四句皆在描写客观景物,但诗人已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思注入所写的景物之中,正如王夫之说的“景中有情,妙合无垠,互藏其宅。”其中充满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在赏爱大自然的同时,也淡淡地表露出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特别是“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船上是会有人的,这些人从东吴不远万里漂泊到成都,而诗人自己也是从老家漂泊来的,都是为了同一目的,为了生计。这未必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而且杜甫的这首诗是以写山水为主的山水诗,并且由他开创了一个有别于陶渊明和谢灵运山水诗的流派,如白居易、苏轼、范大成、杨万里这些大家都是其传人。还有李清照的千古名篇《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四句诗,简直是口号似的句子,但其强烈地表现了民族的气节,你能说其意境不好?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凭作品表面上的东西来评判作品意境的优劣,而应看其是否有感动读者,让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憾人心魄的东西(即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东西)。再说,上面所有的例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之所以能众口相传,妇儒皆知,正是因为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感人的结果,若意境差还能流传到今天吗?


    再谈境界,我们现在讨论作品的境界时讲的境界,绝不是上面谈论意境时涉及的所谓“境界”,笔者认为,为了把解释意境时讲的“境界"与下面要谈的境界一词分开,最好将前面那个"境界"换成氛围更妥当。所以,“意境”一词应解释为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营造出来的(读者所能感受得到的)由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化合升华而成的一种艺术氛围。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境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土地的界限。2.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例如,思想境界;又例,他的演技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据此可以看到境界是可以量化的一种词语。如我们经常说境界高不高等等,可从来就没听说过有意境高不高这一说法。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不能把意境和境界混为一团,更不能说二者是同一个概念。为把境界一词弄清楚,我们下面不妨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在湖北省诗词学会2012年12月编印的《论文汇编》中有作者吴树成的一篇论文,题目是《诗品.人品与诗教.诗道》。其中他举了某些人的作品作例子,不妨在此借来一用。第一例:清末名臣林则徐,其虎门销烟壮举彪炳千秋。然而道光皇帝迫于内外压力却把他贬往西北苦寒之地新疆伊犁。林则徐到地方后,遥望天山积雪,吟道:“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面对不公正待遇,林则徐说"合”,而读者感到的恰恰是义愤,是不合!此联上句表达当事人对自身际遇的超脱,下句表达对天下大事的牵挂,诗中有家国忧患而无个人恩怨,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可谓思想境界高远。而与此相反的例子也举了一例。说有位科级干部在大跃进年代因讲了几句真话,就遭受错误处理贬到一个农场抓生产去了。他为此深怀怨愤。因表现好,过段时间上面又把他抽回来官复原职。他如释重负,吟道:“吹牛乏术过关难,放逐盘湖事水田。蚌肉菱禾填饿腹,草根畜粪起炊烟。天寒风急张钩网,月上星沉种稻棉。矢志不渝心向党,丰收终赎我东还。”应该说这首诗一大半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间的颔联和颈联,把那个特殊年代的图景鲜明的勾勒出来了。可是思想境界不高.“我东还”三字把一颗念念不忘个人地位之心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更刺眼的是末句的那个“赎”字,既然自认为无罪,那又赎什么?此公还有两句千古绝唱。他老来得男孙,喜不自禁,吟道:“老夫再往长街走,不比别人矮一头。”这首诗不仅境界低下,而且是公开对抗国策,漫骂普天下无男儿的父母。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境界和意境的区别。还是这个《论文汇编》中有段维先生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怎样戴着镣铐跳舞。”其中第七部分讲诗词的三个层次:格律、意境、境界。说初学者以为格律最难,其实追求意境尤难,而要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就更是难上加难。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意象是用比兴手法营造的,境界则要上升到哲学或宗教层面。不少人精通格律,也很善于营造意境,但所写的东西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差在境界不够高远上面。由此,我们是乎可以将“境界”理解为一种思想高度更好懂些。

 

    作者通联地址:湖北省公安县梅园中学2栋东201号 邮编:434300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