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王粲其人其赋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424

毛欣法


    王粲,字仲宣,公元177年生于山东高平(今山东邹县)。从小聪颖睿智,有过目不忘之才。其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公元190年,董卓挟天子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14岁的王粲也与父随同徙居。4年之后,王因故避难到荆州,依附刘表15年之久。王与刘表虽是同乡又是世交,但在政治上却常受冷落,一直未被重用。其嵌刻在襄阳仲宣楼上的名作《登楼赋》,就是很好的佐证。公元209年,刘表死,(汉)刘琮举州降曹,王粲便与之来到曹操麾下。从此,真可谓是有为之士遇上了有为之主而官运亨通,不断迁升,一直被曹委以重任。先是被辟为丞相椽,后就被赐爵关内侯。魏建国初期,王粲便官拜帝之侍中了。


    其实,王粲一生写赋并不多,而《登楼赋》也并非在襄阳所写。只是在笔者看来,读其赋,如见其人。这也就足矣。


    襄阳人很会办事,很会在挖掘和抢救地方人文历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为了纪念王粲,便于1993年以王粲的字命名,在本土的原仲宣楼旧址上,重建了现今的这座仲宣楼。并将王粲当年在荆州写的那篇与仲宣楼似乎毫不相干的《登楼赋》,亦镌刻于斯。


    有幸的是今年的中秋时节,笔者因事离开沅水到汉水、途经襄阳到洛阳时,登上了这一心仪已久的仲宣楼,且重温了王粲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登楼赋》。


    是的,我之所以欣赏和赞叹王粲的这篇《登楼赋》,是因为该赋极为深刻地反映了王粲当时寓居荆州、寄人篱下的去国还乡之情,和他身处逆境、怀才不遇的那种忧忿。当然,更值得赞许的是,他还在赋中倾吐了他期盼天下太平、自己不甘沉沦、渴望有朝一日能学有所用,施展才华和报国立功的高尚情怀。其赋之首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就明显不过地表白了他在荆州的全部心境。诚然,这也是他全赋的主题。他忧什么呢?当然是目睹社会的动乱之象后而忧国忧民。尽管荆州当地四处的山光水色充满诗情画意,尽管汉水流域此时已是“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可王粲的内心深处,最终还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虽信美而壮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始终摆脱不了他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种悲怆,深感荆州虽好,但不是他的久留之地,和他急于要离开刘表的悬念。


    在《登楼赋》中,王粲虽是“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怀恋故土,然一旦冷静下来之后,他却理智一闪,笔锋一转,竟想到了“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离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王粲于此赋的这段话中,在列举和崇敬孔丘不因困苦而忘故里,庄舄不因富贵而忘乡曲的同时,还高瞻远瞩,豪情满怀,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假高衢而拼力”、求“王道之一平”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天下一统,百姓安宁。这不得不说是充分体现了诗人强烈地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治国安邦情怀。我想这也就应该是他这篇《登楼赋》的分量和价值了。


    此前,笔者还曾读过王粲的《槐赋》。其字里行间,他以槐自比,借槐喻人,凸显做人从小就得芬芳四溢,长大还得成为栋梁之材的理念。他这种出类拔瘁的文风文采,之所以能在那一历史时期独占鳌头,不能不说是他思想境界高远和写赋技艺上奇偶相间、散骈合一,且一韵到底的高明了。


    深感遗憾的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冬,王随曹伐吴时,于次年春病死在返回邺城的途中,还不到四十一岁,就英年早逝了。后人给他整理的《王侍中集》,存诗20多首,存散论和赋30余篇。大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是建安时期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 、东平刘桢“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也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