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何以谓之有意境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644
王国维《人间词话》杂谈(2)
肖德华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摘自《人间词话》第七则)。
    
       注:通行本在“所知者深也”下,多出“诗词皆然”四字,“百不失一”作“可无大误”,无“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
 
       王国维此条在后来所著的《宋元戏曲考》中也曾提到:“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他提出了“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的艺术标准,而且是针对"大家之作","古诗词之佳者"的高标准,即文章(包括古诗词,元曲)之妙,在于有意境。什么叫有意境呢?一是写情要沁人心脾。就是要深入人心,打动人情,令人感染和感动。如他认为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其《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二是写景要在人耳目。就是让人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如临其境,得领其神。如他欣赏周邦彦《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三是述事要如其口出。就是要自然生动,明朗鲜活,不矫揉做作,不过于雕琢,少用代字,隶事(用典),免让人有隔雾看花,犹隔一层之感。其实,许多名句,非常自然生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怎样才能做到这三点呢?王国维认为对其所写之物务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这真乃金玉良言,我们有些诗词写得比较平淡肤浅,就是欠缺这方面的功夫。用上述标准衡量,王国维甚至认为北宋后没有符合此标准的词作。当然这感慨有点偏激,在发表时,他把这句删除了。“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二句话,还有向“境界”理论过渡的倾向。此则是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第一手稿时所写,当时他还没有提出“境界”理论,但是已意识到诗词要有意境,必须在认知的“真”和“深”上下功夫。
      王国维在这里提到了意境的三个要素:情,景,事。情指主观之感情与感悟,也应包括意,即思想。景即指自然之景,也应包括社会之景,即社会现象。事则必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综合而言,我以为意境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景物,人物,感情,思想。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间为月夜;地点,远在他乡,近在床前;景物有室内的床,室外的月,现实的地,想象的霜;人物即远在他乡的游子,有看月光,举头望,低头思的动作或情节;感情,看月如霜生寒意,望月之远感飘泊。思想,观察月光如银怀疑地上结霜,低头想念家乡的山水与亲人。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六要素必备,然情,景,事一般皆寓于诗词语句之中,构成一幅或多幅生活场景和画面。我们现在有些诗词,看不出其中表现的具体时空,景物也是东扯西拉,拼凑在一起,更没有一定的情节和生活画面,缺乏完整生动的形象,只能用白话表达,直抒胸臆,内容空泛平常,毫无意境与亮点可言,自然不能让人身临其境,产生联想和共鸣,艺术效果大打折扣。          作者为退休干部,汉语言文学专业。 通联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北路芷金花园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