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优美之境与壮美之境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485

王国维《人间词话》杂谈(6)

 

肖德华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摘自《人间词话》第36则)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摘自《人间词话》第1则)               注:《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晏殊  (字同叔)   《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尽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王国维从美学角度对艺术境界的分析。他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还说:“美之中又有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在王国维看来,“优美”与“壮美”的区别,其实就是“静”与“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静”是指感情和所观之物的平静状态;“动”是指感情和所观之物的动荡状态。只有进入“静”(绝对宁静、虚静、超越、解脱)的心灵状态时,才能获得“无我之境”。这时消解了主体的欲望与客体的功利价值上的对抗、争斗,所观之物成为主体轻松的欣赏对象,所以是“优美”之境。当人处于由动到静(对人世、计较、功利的超越、挣脱)的心灵状态时,才会获得“有我之境”。由于主体被功利所束缚或为情所累,又想要超越这种情感,进入宁静之境,所观之物就显示出一种沉重、崇高的“壮美”之境。这些其实是从优美之境和壮美之境所由产生的心理机制上来寻找答案。   优美之境在外观的形象上,表现为秀丽、柔婉、妩媚、淡雅、飘逸、深远、洒脱等风格。《诗•蒹葭》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诗中通过追寻“伊人"时景色苍凉,地域阻隔,意象空灵,一唱三叹的描写,有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形成一种朦胧、洒落,“风人深致”的优美之境。       壮美之境在外观的形象上,表现为悲壮、豪放、刚烈、雄伟、壮丽、崇高、动荡等风格。晏殊的《鹊踏枝》表现的是女主人公伤离怀远的悲情,上片的“愁烟”、“泣露”、“幕寒”、“燕子双飞”、“明月斜照”,透露出女主人公的离恨哀愁,风格偏于柔婉。下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望而不见,欲寄无处,气象寥阔高远,表现出一种沉重、悲伤的壮美之境。   如何在诗词中表现优美之境和壮美之境。表现优美之境一般选择幽静、秀丽的自然之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湖波荡漾,芳草萋萋等等,使人产生精神愉悦之感。表现壮美之境一般选择雄伟、旷阔的自然之景,如奇峰陡峭、松柏参天、峰峦起伏、旭曰东升、江河咆哮、海浪滔天等等,使人产生崇高、豪迈之感。优美与壮美有时也不能截然分开,同一作品,可以有优美,也可以有壮美。如上述晏殊《鹊踏枝》词,上片偏优美,下片偏壮美。《人间词话》第117则云:“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王国维认为,欧阳修此词言离别之情,但与一般人多写伤感之情景和意兴不同,而是能写出一种离别之豪情,既是风月无关情感,故洛城之花也就失去了对离别之情的感召和渲染。但豪兴当中仍蕴绕着一絲暂被冷置却无法消逝的离情,则回味沉思而愁闷。    作者为退休干部,汉语言文学专业 通联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北路芷金花园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