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乡诗教

常德籍辛亥革命人物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7684

    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地灵人杰的常德,英雄辈出,星光灿烂,涌现了一大批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同胞幸福而敢为人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仁人志士。载入常德市志人物传的,就有何来保(武陵)、刘复基(武陵)、宋教仁(桃源)、蒋翊武(澧县)、林修梅(临澧)、夏国瑞(澧县)、李执中(石门)、龚霞初(澧县)、林德轩(石门)、林支宇(武陵)、胡瑛(桃源)、龚柏龄(石门)、覃振(桃源)、赵必振(鼎城)、戴修瓒(武陵)、唐伯球(桃源)、林伯渠(临澧)、申悦庐(石门)等18人。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这些志士们的生平事迹,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何来保
 

    何来保(1873—1899),字颂九,号铁笛。原籍安徽宁固,祖父为官湖南,仕至常德同知,子孙便入武陵籍。来保自幼从父读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十八,冠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不久丁母忧,服满。屡试皆为第一,人称“武陵才子”。学使江标非常器重他,以高材生选送长沙湘水校经书院,与衡阳杨概、桐城汪镕同学相契。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锐意推行新政,创立“南学会”,讲求御侮救亡之术,开办《湘报》,启迪民智。来保与杨概.汪镕均为“南学会”会员和《湘报》撰稿人。邵阳樊锥著《孟子民义》,来保为之作序,阐发民权思想,痛斥独夫民贼,读者比之于黄宗羲的《原君》。德军入侵山东,践踏孔庙,来保在《湘报》发表《悲孔》上下篇,怒斥侵略者的暴行。在《湘报》发表的还有《说私》,这是一篇开拓风气、主张维新的好文章,影响很大。

    戊戌政变发生后,何来保回到常德,蛰居家中,终日郁郁不乐。光绪二十五年(1899),来保与赵必振、胡友业,取岁寒三友之义,成立“寒社”,日事吟咏,以抒发胸中郁结之气。不久,杨概、汪镕以书信唱和,蔡钟浩、蔡钟沅兄弟,从日本回乡,也加入吟咏,时称“寒社七子”。光绪二十六年春,唐才常设自立军总机关于汉口英租界,密谋起事。来保与赵必振商议,申请参加。汉口总机关接受他们的申请,并指派他两人负责常德自立会会务。来保积极联络发动,秘密设立驻常机关。不幸汉口总机关于八月二十一日被破获。湖南巡抚俞廉三派候补知县沈赢秘密来常德,按名缉捕。时来保卧病在家,便急与必振、钟浩商议,共谋暂避乡间,徐图再举。来保扶病走避桃源,后又隐匿辰州(今沅陵)一山寺中,为清吏追踪捕获。槛送长沙,路经常德,观者塞途,遂作《绝命诗》4章,其一云:“银铛铁锁出围墙,亲友纷纷送道旁,三百健儿齐护卫,万头攒动看何郎”。九月,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时年27岁。行刑前,高吟:“七尺残驱酬故友,一腔热血洒荒郊”。

    
    刘复基

    刘复基(1884—1911),又名汝夔,字尧澄,今武陵区柳叶湖人。青年时,就读于武陵县立高等小学堂,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慨然立下革命大志。


  光绪三十年(1904),华兴会密谋在长沙起义,宋教仁主持常德一路工作。复基由宋教仁介绍加入华兴会,积极参与活动。起义失败,宋教仁亡命日本,复基避匿于柳叶湖乡间。次年春,马福益集会党精英于洪江,图谋再举。复基闻讯,毅然前往参加。不料起义又告失败,复基被迫逃亡日本,不久,即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二年春,由日本回国,在长沙与胡有华、覃振、杨熙绩等筹办中外各报代派所,运销《民报》及各种革命宣传书刊。五月,与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谟一道,组织各界人士,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于岳麓山。事后,禹之谟被捕下狱,复基潜回常德,与蒋翊武等暗设革命机关于祗园寺,在沅澧之间招纳会党,密谋起义。不幸又被侦破,乃间道走避上海,协助杨卓霖创办《竞业旬报》,以通俗文体宣传革命。


  宣统元年(1909)春,至汉口,任《商务报》会计兼发行员,不久加入湖北新军革命团体群治学社。二年,立宪党人杨度,以附和清廷借外债筑路之说,遭到湖南各界人士反对,避居汉口英租界。复基闻讯,便邀集旅鄂革命志士杨三鹏、李六如、李鑫、龚霞初、何海鸥等百余人,在湖南会馆开会声讨,并前往英租界约杨度出席答辩。杨拒绝出席,复基便扭住杨的辫子,将他拖出门外。遭到英国巡捕干涉,被羁押8小时。接着,《商务报》也因登载抨击杨度的文章,反对借款修筑粤汉铁路,被迫停刊。9月,群治学社改为振武学社,复基为了加强军队工作,毅然加入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


  宣统三年元月,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设总部机关于武昌小朝街85号,复基被推为评议部长。他们以同盟会纲领为宗旨,以研究文学之名在军中开展活动,先后在新军中发展社员3,000余人;同时出版《大江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在新军中加强防范。文学社人数多,联系频繁,易于暴露,复基又脱离部队,从事单线联络工作,并积极促进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进而共同筹划发动武昌起义。


  9月14日,文学社、共进会两团体举行联合会议,决定在汉口设政治筹备处,在武昌设军事筹备处,复基任常驻军事筹备处筹备员,负责筹划有关起义准备工作。9月24日,复基与共进会首领孙武等召开军事联合会议,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起义,推举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并电告湖南焦达峰同时发难。由于清廷防范严密,联络困难,后又决定延期至10月11日。会议结束后,刘复基与邓玉麟一道以常驻军事筹备员的身份驻部办公。此时蒋翊武尚在岳阳,复基为指挥部实际负责人。他一边委托居正、杨玉如赴沪邀黄兴、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一边派李擎甫往岳阳邀蒋翊武回鄂。
 

    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总机关制造炸弹失事,总机关被破获,武昌革命机关及领导人均已暴露。军警大肆搜捕,形势十分危急。是日,复基正在与刚从岳州赶回武昌的蒋翊武在小朝街机关总部商讨起义事宜,得报,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复基说:“事已至此,与其坐而被捕,不如及时起义。成败利钝,非所计也”。并将早已准备好的地图及方略取出交翊武。翊武阅后称善不已。于是以总指挥名义起草命令一道,派邓玉麟等分送各标营。约定于是晚十二时,以南湖炮台鸣炮为号,各营同时并举。


  晚十时,复基等正在小朝街机关总部等候起义信号.忽闻敲门声甚紧,知有变,即手持炸弹下楼拒敌。时巡警已破门而人,复基连掷三弹,不意弹片反射,自伤其手。遂被捕。10月10日晨,就义于武昌湖广总督衙门外,年仅28岁。


    刘复基牺牲后,他的战友按他亲手制订的军事行动纲领举行起义,一举成功。章裕昆曾说:“凡关于用兵方略,调查地形及举义先后一切大计,皆公(指刘复基)一手为之。”由此可知,刘复基在武昌起义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人。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等在长沙黄宅筹创华兴会。光绪三十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为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扩大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宋教仁在华兴会的活动初步显露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以此为掩护,在新军和学校中开展革命活动。是年,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9月,宋教仁回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湘西联络总站”。10月初,在常德笔架城举行的会党集会上被推为龙头,大家议定:起义时,会众扮作朝五雷山的香客,到笔架城边的文庙集合,听候指挥。11月5日,为筹备经费,宋教仁到长沙,发现起义事泄,湖南巡抚陆元鼎下令搜捕。是年底,宋教仁经武汉、上海登轮潜赴日本。


  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入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是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两湖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终于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非常高兴,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舆论。通过发表文章和拍电报,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对内则大力宣传革命的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他积极策应长江中下游举义响应。他在《民主报》上发表《湖北形势地理说》,论述武昌的重要性,反复申言:“今天下之形势,重在武昌也。”激动之余,宋教仁对军政首脑大权旁落深为忧虑。10月24日,黄兴由香港抵上海,宋教仁与他“久别重逢,倾谈竞夕”,劝黄兴率第九镇新军夺取南京,并攻取江浙,以免受制于黎元洪,黄兴不听。28日,宋教仁与黄兴到达武汉。此时;都督政府的组织大体建立,宋教仁仅被胡瑛所拉协助办理外交。此时列强已表示中立,外交无大事可做。宋教仁试图策动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未成功,他又转而从地方政权建设人手,起草《鄂州约法》,经审定,随即由军政府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当时并未付诸实施,黎元洪都督地位和权力并无减损。黄兴主持的军事,也景况不佳。宋教仁于11月13日离开武昌,决定赴南京开辟新的局面。


  宋教仁往来于镇江、上海,督促速攻南京。12月2日,古城南京终于宣告光复。12月7日,组成新的江苏都督府,宋教仁担任政务厅长。此时,已有十余省宣布独立,站到革命阵营,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已属急务。宋教仁也急欲以此抵制黎元洪,但其正确主张不被理解,屡受挫折。在实行总统制和内阁制问题上与孙中山也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仅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许多人为宋教仁未担任内务总长而抱屈,他却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共和肇造,非我党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政治。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哪里可与言革命、讲共和?”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草案为蓝本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教仁于4月27日就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他的兴趣在政治,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党政治理想。他让仇鳌等人创办《亚东新报》,“监督政府,指导国民,巩固共和政体,注重民国主义”并以“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长篇论文。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


  袁世凯深深感到了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征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此时,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袁世凯一伙更加紧张,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而且阴谋以暗杀手段除去政敌。民国2年3月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蒋翊武


    蒋翊武(1885—1913),原名保勷,易名伯夔,澧县城关镇人。出生贫民家庭,六岁发蒙于澧兰书屋。光绪二十九年(1903)卒业于澧州高等小学。继而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在常德)。次年,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来常德策划革命,蒋翊武与其结识,积极配合。秋,长沙起义事泄,蒋涉嫌被校方除名。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加入同盟会。未几,与杨卓霖创办《竞业旬报》,以白话文宣传革命。是年秋,刘道一奉同盟会总部之命,回湘策划萍、浏、醴起义,蒋翊武以同盟会会员、《竞业旬报》记者身份赴长沙水陆洲参与活动,分工策反军队。宣统元年(1909),蒋翊武偕刘复基在汉口与詹大悲等筹办《商务报》,组织革命活动。赴天门、潜江等地采访,加入湖北新军反清团体“群治学社”。复经新军四十一标澧县籍士兵黄贞元介绍,投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跻身湖北革命运动。后“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宣统三年春,“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蒋翊武被举为社长,以《大江报》为机关报。“文学社”表面为士兵研究文学的团体,实为拥护孙中山主张的革命团体。在其影响下,武汉的“神州社”、“益智社”、“武学研究会”、“辅仁社”等相继并人“文学社”。


  宣统三年3月,广州黄花岗之役失败,蒋翊武、刘复基不灰心,派詹大悲、杨玉如赴上海与宋教仁等谋划继黄花岗之役的大举。5月24日文学社代表会议决定,文学社机关设武昌小朝街85号内。9月24日与“共进社”举行联合会议,会上,推举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总机关为起义总指挥部。10月9日蒋翊武从岳州抵武昌,随即召开文学社干部会议,讨论起义事宜。午后,忽报孙武在汉口制造炸弹失事,宝善里机关被抄。当即召开紧急会议,蒋翊武下令当晚起义,并签署命令十条十款,决定以中和门炮声为号,城内外一齐行动。10时许,有人报知,赴工程营联络的杨洪胜被捕,指挥部旋即被军警包围。刘复基、蒋翊武、彭楚藩均被捕。此时,翊武垂长辫,穿长衫枣红马褂,清吏视为乡农,暂羁于督署花园内。蒋乘监视稍疏,纵墙越屋脱险,匿山后马家巷蔡大辅寓所,继而转移至李长龄处,乘舟赴陆安,当晚起义命令未送至负责发炮的南湖炮队,起义未成。


  lO月10日,革命志士暗中集议,依照翊武9日之令于10日晚起义,武昌全被占领,汉口、汉阳起义一举成功。蒋翊武于10月12日抵武昌,众举蒋翊武参与军政府谋略机要,任都督府顾问,兼军务部副部长。蒋着手装备部队,士气大振。


  10月28日,黄兴任战时总司令,蒋翊武任经理部长兼顾问,调度全军后勤。11月27日汉阳失守,黄兴引咎辞职。黎元洪委派蒋翊武为监军,万廷献代理战时总司令。万知难不就,众举翊武接任总司令。他临危受命,派兵突袭敌军侧翼,占领仓子埠、罗山等地,降敌约一团,人心稍安。后黎元洪解除翊武兵权,调任都督府高等顾问。翊武去电伦敦,欢迎孙中山回国主持大计,要求尽快组织由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临时政府,与袁世凯抗争。


  民国元年(1912)4月初,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蒋将文学社并人同盟会,直接受孙中山领导。袁世凯以高薪聘任蒋为总统府高等顾问,8月17日,又授蒋翊武以陆军中将,均遭蒋拒绝。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蒋被举为本部参议,兼任汉口交通部长。


  民国2年2月,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蒋翊武主张制定宪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3月22日,宋教仁被刺,翊武异常悲愤,往见湖南都督谭延闽,商讨对策。并与季雨霖、熊炳坤、詹大悲、田桐等密议,决定筹建“改进团”(实为国民党武汉交通部之下的秘密组织),季任团长,翊武参与其活动。4月中旬,以交通部名义,召开宋教仁追悼大会,到会者3,000余人,声讨袁逆。尔后,翊武专返湖南,诀别父母,誓死保卫共和政体。


  湖北反袁活动,以改进团为基础,组成领导机构——参谋团,设武汉交通部内,与湖南国民党人相约一致行动,对豫南及京汉线鄂西北军事进行部署。翊武于6月24日夜相约举事,旋被黎元洪军警侦悉,将交通部封闭,《民国日报》亦被查封,翊武同参谋团总机关转移到日租界,情况紧急。黎元洪电告袁世凯,请下令通缉蒋翊武,袁即颁令各省悬赏严拿。7月11日,翊武抵长沙。7月21日湖南宣告独立,蒋翊武被举为鄂豫招抚使,负责组织讨袁军队。22日,蒋率兵北上,驻节岳州,遭黎元洪抵御。8月13日,湖南都督谭延闿见势不利,宣布取消独立。程潜劝蒋翊武赴日本,而蒋则秘密赴广西,拟运动桂军反袁,以解南京之危。8月29日,行至广西全州黄沙河,被桂军旅长秦步衢部逮捕。秦电告广西都督陆荣廷,陆致电袁世凯和黎元洪促袁速杀蒋以绝后患。9月1日,翊武被押至桂林。在狱中,翊武历数袁世凯罪恶,并作遗书数千言,先传至黄贞元,再传至其夫人。9月9日4时,翊武被押至丽泽门外刑场,着绸衫裤,向围观群众讲演革命大义,坐红毯从容就义,时年28岁。


  民国5年9月,谭延闿等人移翊武遗骸于长沙岳麓山,建汉白玉墓塔。10年9月,孙中山督师桂林,令于丽泽门外立碑,亲笔题写“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刻于碑上,并令胡汉民撰文刻于碑周,以昭其业绩。
 

林修梅

 

    林修梅(1880—1921),名祖坤,号浴凡、六柳居士。出生于安福县(今临澧县)城北约lO公里的凉水井村的一个书香门第,曾祖林长槐,历任知县和叙永直隶厅同知。后家道中落,父琴心不重功名,教学乡里。修梅从小勤劳俭朴,同情贫苦民众。邻舍耕牛被盗,他持刀夺回。修梅8岁入学,至23岁先后就读于安福道水书院、澧州钦山寺新式学堂,治《春秋》、《左传》、《韩非子》、《公羊传》、《毂梁传》,并读黄黎州的《原君论》。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州试,“中第一名博士弟子员”。


    二十九年,修梅弃文从武,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出任湖南新军炮兵营长,湖南陆军速成学堂区队长和主讲人。三十二年以公费生资格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三十四年,毕业回国,被派往四川任新军团长。次年,率军人藏。民国2年(1913),参加二次革命,出任岳州要塞司令。后遭汤芗铭悬赏通缉,逃亡日本。民国5年回国,参加护国讨袁运动。出任湖南护国军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民国六年9月18日,修梅与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一道宣布独立,控制湘南24县,并通电全国,揭露北洋军阀段祺瑞毁弃约法、解散国会的罪行。孙中山当日复电刘建藩、林修梅:“诸君子仗义湖南,摧阻逆焰,风声所树,视听顿易。尚冀勉励进行,克竟肤功,荡涤瑕秽,重奠共和,大局实利赖之。”刘、林起义军以五千之众之劣势装备,与三万敌军浴血奋战,先歼李佑文部,再败王汝勤、周诗之敌,歼商震部数千人,击溃朱泽黄部于湘乡永丰镇。修梅左臀受伤,仍坚持指挥。于11月攻克长沙,次年1月27日攻克岳阳,北军仓皇败退湖北。后湘军主要首领权利之争加剧,北军趁机用六倍于湘军的兵力大举进犯,永丰一战最为激烈,修梅身先士卒,奋勇指挥,左臂中弹,仍带伤督战,终于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北军损失甚大,军无斗志。6月15 日,吴佩孚被迫派代表前往耒阳与林修梅签字停战。孙中山授予林修梅陆军中将军衔。民国八年,修梅出任湘西靖国军总司令,进行讨桂援粤活动。十年,任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10月患牙痛病、误于庸医,病逝于广州中法韬美医院,年仅42岁。他的逝世,孙中山异常悲痛,讣告中称:“林公从戎廿载,为国勤劳,辛亥、丙辰,复满沦袁,屡建奇绩。六年护法之役,首义衡阳,身经百战,尤著殊勋,尽瘁国家,染疾邃终,同深悼痛”。并追赠林修梅为陆军上将;经国会非常会议议决.为其举行国葬。程潜前往致祭,并撰《林修梅先生行状》。12月18日,在广州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到会者逾万人。民国十七年10月,林修梅灵柩经上海运到长沙,举行国葬典礼;安葬于岳麓山屈子祠后。


  林修梅是一位多谋善战的骁将,又是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巨子”。他在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曾写过不少改造军队、改造中国社会的著作。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阅读了李大钊、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克思主义原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宣统二年(1910)随军人藏期间,他考察西藏军政要务和风俗民情,著有《治藏策》、《西藏游记》两书。民国四年在日本东京政法学校学习期间著有《中国交通政策管见》一书,译著有《欧洲财政经济》。民国十年著《精神讲话》。民国八年8月,修梅将所写《论人类生存问题》及《对和议的意见书》呈孙中山参阅。民国十年撰写成《社会主义与军队》、《社会主义之我见》、《战时财政计划草案》等著作,还著有《农工军组织大纲草案》。修梅去世仅49日,林伯渠便结集出版《林修梅遗著》。在《跋》中,伯渠写道:“予与先兄浴凡,少同学,长共患难,朝夕相处之日多,”在去世之前,还“欲资予往游新俄罗斯,视察苏维埃实际设施种种,以备异日参考。”


夏国瑞

 

    夏国瑞(1887—1925),字锡圭,澧县城关镇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校,与同窗林伯渠、蒋翊武结为挚友。光绪三十二年毕业后,国瑞即与其兄国宾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并积极参加留学生的反清运动。宣统元年(1909),学成回国,即与武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联络,共谋反清之策。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夏国瑞随湖南第二次援鄂军到武昌,蒋翊武即委他为《民心报》报馆主任,该报言辞犀利,对黎元洪的倒行逆施多有制约,被誉为“诛奸妙器”。民国元年(1912)8月,黎元洪以《民心报》声援《大江报》为由勒令停刊。民国二年春,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夏国瑞、林伯渠积极投入,不久革命失败,国瑞与林伯渠等潜往日本,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民国四年,国瑞因妻丧回国,不久即任《武汉日报》社社长,并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民国六年,夏国瑞举家迁至常德盘沱律师公会挂牌当律师,并以此为掩护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期间,林伯渠等常于晚间来访,与夏纵谈国事,商讨革命活动。是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发动“护法之役”,夏与林同赴衡阳参加护法运动。民国七年4月,护法军败,国瑞匆匆返家,仍以律师为业,并兼任澧县中学校长,九澧女师名誉校长和澧县教育会长等职。适“五四”运动爆发,国瑞在澧县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抵制日货、禁吸鸦片运动,发动妇女放足,剪辫子,协助澧县妇女代表任承华等成立开足会。他在任澧县中学校长期间,改革校制,整顿校规,住校督办。还在《澧报》上撰写文章,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与长沙《大公报》、《湖南通俗报》、《湘江评论》等遥相鼓呼,宣传革命。并派侄子夏熙光任《澧报》与长沙各报之间的联络员。民国十三年,国共合作,革命形势高涨,国瑞在澧县发动学生雷锡章、李宪章、黄铸九、任浩及侄子夏熙光赴法勤工俭学。


  民国十四年春,国瑞任《澧县通俗教育报》记者、编辑,时四川军阀汤子谟窜入澧县,迫贺龙部移驻津市。汤军调戏、强奸妇女,日犯数起,勒索巨款供其挥霍。是年澧县大旱,民生维艰。夏激于公义,于3月27日,撰一篇编辑余谈揭露暴行。汤见报大怒,澧县知事魏诗开又从旁挑唆,遂将国瑞拘押至军部,在吉祥寺公审。汤问:“你可知罪?”国瑞正义凛然,答日:“为民喉舌,何罪之有?”汤日:“你不怕死?”国瑞从容笑答:“为民请命,死何足惜。”汤恼羞成怒,遂于3月29日将其枪杀于县城南门外。


  夏国瑞遇害后,舆论界反应强烈。华美通讯社报道:“夏君临死,神色不变,连击三枪,第一枪由背穿腹,夏君扑地忽起,犹呼言论自由,不屈不挠。第二第三枪均伤头部,血流髓出而死。”《湖南通俗日报》亦赞他:“一秉天良,奋笔直书,气状声雄,诚属报界明星。”《大公报》、《申报》均各有披露。澧县各界为夏国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广州军政府、林伯渠均发来唁电、唁信。
 

李执中

 

    李执中(1860—1926),石门县人。年轻时,家贫好学,学识超群。后因生计所迫,迁常德教书度日,时石门大儒阎镇珩寓居常德,执中登门求教,获益甚多。1902年参加湖南乡试,得中举人。1904年任荆州驻防学监,第二年春回石门,任高等小学堂堂长,致力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宣传革命思想。1906年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适逢孙中山、黄兴等在东京成立兴中会,执中毅然参加。不久奉令回湖南,进行秘密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执中在家乡闻讯武昌起义后,疾驰长沙。时革命军与清军激战武汉,汉阳失守,武昌危急,威胁长沙。执中与谭延闿筹划“围魏救赵”之计,以策应武昌,并主动承担重任,说服奉诏在常德募兵准备攻打武昌革命军的清廷贵州按察使王正雅(慈利县人)反戈。与王同到长沙面见谭延闿,谭即委王为西北路安抚使。王与执中二人率驻防省城两营兵力及常澧募兵千人,取道公安,直攻荆州。清军据坚防守,久攻不克,执中乃向城中清军写信,晓以大义。守军大多弃暗投明,守将被迫自杀。荆州既破,武昌革命军士气大振。1912年2月,宣统退位,南北议和。执中功成勇退,去北京清华学堂执教。


  1913年,执中当选为众议员,参加国会。袁世凯为选上正式大总统,派党羽在议员中行贿游说。当说客深夜前往说服执中时,执中盛怒难遏,斥责道:“我堂堂楚国男子,平生不做暮夜之行,此言何及于我?”说客只得灰溜溜而走。不久,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执中回长投入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缉国民党要人,执中在通缉之列,于是逃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执中率先加入。袁世凯派死党蒋士立到东京阻挠破坏,执中向革命志士吴先梅授计,在寓所将蒋击毙。


  1915年,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为笼络人心,开放党禁,大赦政治犯。常澧镇守使王正雅,感执中知遇之恩,请湖南督军汤芗铭向袁世凯求情赦免。执中在日得悉,急电北京政事堂:“湖南为执中救赦,系侄辈爱惜老人所为,本人决不承认。”但发电不到10天,执中之名已见于9月5日赦令,执中视为奇耻大辱,当即在《甲寅杂志》上发表启事,郑重声明,决不与袁世凯妥协,言词铿锵,大义凛然,其文传遍国内外。年底,袁世凯悍然称帝。执中回国参与反袁斗争。


  1916年,西南各省兴师护法,执中到广州参加非常国会,自此,受孙中山指示,往来湖广,推动护法大计。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革命,执中追随孙中山退居上海。不久被派到湘西劝说实力人物蔡巨猷、唐荣阳、陈渠珍等共维西南大局。在执中劝说下,他们相继表示接受孙中山领导,愿意出兵讨伐陈炯明。执中回沪复命,孙中山高兴地称赞道:“李先生一人可抵千军”。


  1923年秋,国会再次复会,执中前往北京与会,邀集部分议员拒不参加选举,声称“曹锟贿选之举,必将遗臭万年。”1924年,执中被推选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2月9日病逝于常德。


龚霞初

 

    龚霞初(1885—1927),字侠楚,澧县人。清末武昌陆军学堂肄业。宣统元年(1909)在汉口加入同盟会,又在武昌加入群治学社,任《竞业旬报》记者。翌年,与杨王鹏等将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并投身于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当兵。宣统三年元旦,他与蒋翊武等七人发起成立文学社,任交际员。继而担任汉口《商务报》及《大江报》记者。后与蒋翊武在武昌谋划起义,因事泄,于l0月9日在武昌小朝街机关总部被捕入狱,翌日夜,由蒋翊武营救脱险出狱,随即参加武昌起义,任军政府高级参谋兼前敌司令官,指挥所部与清兵激战七昼夜,卓有战功。


  民国元年(1912),龚霞初在沪创办《震旦报》。民国2年他受黄兴、宋教仁之嘱,以“咏替”笔名著《武昌两日记》,记载1911年l0月9日和10日武昌起义经过。是年7月,龚赴江西,协助李烈钧组织铁血团反袁,旋在德安战败,赖匿战死者堆中生还。民国7年,孙中山组织靖国军,他被任为靖国军湘西司令,翌年任施宜鹤招讨使。民国9年,他供职广州大元帅府。民国10年,任虎门要塞司令。民国1l~13年,任广东邮政总局检察长,并供职军政部。民国13年冬,龚霞初出任北伐军第十八路军司令。民国14年前后,龚霞初回县居住,应地方之请任县保安局长,斗邪除恶,百姓称快。但也因此得罪了地方恶势力中人。民国16年,他接到广州方面电报,邀他前往,共谋国事,途经长沙时,遭人诬陷,软禁狱中。霞初不甘屈辱,饮鸩身亡。程潜闻讯赶来营救,为时已晚,遂亲自主持丧事,殡葬于岳麓山。民国30年,其长子龚光显专程将龚霞初尸骨归葬澧县故土。


林德轩

 

    林德轩(1877—1927),石门新关莫家榻人。7岁开始读私塾,并从县内名武师习武,20岁应试澧州,考中武举。21岁赴武昌府文学堂深造,22岁入湖南弁目学堂(后改讲武学堂)学军,立志救国救民,文武兼修。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德轩先后在长沙、奉天任新军排长、管带、协参领等职。光绪三十年(1904),调任四川新军协统。赴川途经长沙,会见华兴会首领黄兴、宋教仁,与之商讨革命大计,随即参加革命活动,并与刘复基、胡有华等联络会党,壮大革命力量,准备武装起义。事泄,流亡日本,会见孙中山,深受嘉勉信任。次年8月,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德轩为首批会员,并被派回国组建国内的东南西北五个支部之一的西(重庆)支部。9月,德轩持“军务大臣”委员令到四川总督府报道,任新军标统。在职期间,竭力整军练兵,不久以成绩卓著升任川西招讨使、川南招抚使,同时秘密加快西支部建设,安排同盟会会员充任新军军官。


  武昌起义成功,林德轩率新军响应。1911年11月27 日,向全国宣告四川独立。四川省军政各界一致推举林德轩为四川省大汉军政府临时都督,德轩固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林德轩被任命为总统府警卫旅旅长。袁世凯窃国后,德轩满腔抑郁,回湘任滇、川联络使。民国2年3月、宋教仁被刺,林德轩悲愤交集,立即召集旧部,组织义军,准备讨逆。7月,林德轩与回湘组织讨袁的蒋翊武在常德成立讨袁指挥所,林德轩任左路总指挥。“二次革命”失败后,林德轩再度流亡日本。


  在日本,林德轩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并被派回湖南组织讨贼军。民国4年9月,林德轩回国,一面组织民军,一面说服北洋军倒戈。12月,“三次革命”爆发,林德轩在长沙组织湖南义军讨袁,迫使北洋军阀汤芗铭于次年4月放弃长沙北逃。6月,湖南参议会复会,举德轩为都督,力辞,仅受湖南清乡总司令职。民国6年9月,孙中山组织护法军政府,林德轩被委任为湖南护法军第一军总司令,次年春改任湖南靖国军第五军总司令,驻常德待命。护法运动失败后,德轩退守沅陵,成立湘西政府,待机行动。民国9年秋,林德轩去上海孙中山身边协理革命事宜。次年4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林德轩被委任为湘、赣、黔、桂军事联络员。德轩赴各省组织力量,准备北伐。10月,复命,改任湘、鄂宣抚使。11月,受命赴韶关设北伐大本营,任军机参事。


  经历陈炯明叛乱之后,林德轩深思:“若期革命成功,尚须实行平民教育,去掉愚昧,提高觉悟”。民国11年9月,林德轩得到孙中山的允准后回湖南办教育。先至长沙,发动各界名流办学,很快成立西路公学、民本学堂、振楚学堂(后为兑泽中学)。后至澧州,商同镇守使唐荣阳,创办九澧女师、津市半工半读平民工厂。年底回石门,与县长召开工、商、学各界会议,议定各区、乡建校规划及经费筹措方法,会后林德轩先捐出老屋,改建楼房办学。另外,林德轩还卖掉皮袍子,贴补资金不足,楼成,乡里人称其为“两裘楼”。接着,他又筹建了莫家塌、狮子溪等47所小学及县城半工半读平民纺织厂、工艺厂、县女子学堂。民国13年,湖南省教育厅委任林德轩为石门中学校长。


  是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9月,孙中山委任林德轩为湘鄂边防督办,潜赴汉口,联络军政旧友,推动工农运动,准备迎接北伐。民国14年,孙中山病逝后,林德轩赴广州,被委任为广州特别第八区区党部执行委员。次年,继任湘鄂边防督办,再赴汉口,争取唐生智师和贺龙师响应北伐。民国16年1月,林德轩积。

林支宇

 

    林支宇(1877—1930),字特生,常德城郊皂果村人,清末秀才,湖南警官学堂毕业。

  武昌起义后,林支宇加入同盟会,后转国民党。民国元年(1912),任长沙警察厅长。翌年,被派往日本考察警政一年。回国后,值汤芗铭督军湖南,因林未介入“二次革命”,晋升为湖南警务处长。


  民国6年,湖南发生“护法”和傅良佐运动,林支宇多次参加秘密会议,并予经费资助。廖湘芸为湖南护法军游击总司令,初无一兵一卒,路过衡阳时,林以步枪4支相赠表示支持。民国7年,程潜为北洋军所败,退驻郴州,林支宇带所属警察投奔,力拥程潜。是年7月,谭延闿任湖南督军,委任林支宇为湖南省警务厅长,林与周介、姜济寰、曹孟其成为谭的“四大金刚”。


  民国9年夏,谭延闿第三次督湘,林支宇被任命为湖南警务处长兼第十一警备区司令。11月,谭被迫辞职,赵恒惕接任湘军总司令,林支宇被省议会选为临时省长。12月11日,赵、林以军政两长名义宣布成立“湖南制宪筹备处”,但赵恒惕军权在握,擅专独行,一切用人行政,均受其掣肘,林犹如小媳妇。民国10年春,谭延闿部下张辉瓒趁林支宇受冷落之际,发动“倒林运动”,先后逼走林的支柱财政厅长姜济寰和政务厅长冯天柱。林支宇深感事态严重,遂于3月5日秘密出走,经武汉转到上海。同年冬,湖南举行议员选举,林支宇在常德选区当选省议员。后在政团“湘社”支持下,当选省议长。
  

    民国12年7月,林支宇以湖南省议长名义电请孙中山主持国事,组织联省政府。不久,谭延闿从广东派代表来湘,劝说林支宇与赵恒惕帮助孙中山讨伐陈炯明。林表示同意而赵拒绝,林从中斡旋无效,赵、谭关系公开破裂。8月8日,谭宣布任湖南省长兼总司令,任命林支宇为湘西善后督办。林左右为难,不安于位,秘密离开长沙避嫌。12月到广东,接受革命政府领导。


  民国13年末,林支宇回到湖南,被旧部唐荣阳拥戴为湘西建国军援鄂总司令,与奉孙中山命借道湘西抵常德北伐的川军熊克武部合作。12月12日,孙中山任命林支宇为建国军湘西援鄂第一路军总司令。次年3月,林担任北伐军左路指挥,准备北伐。5月,孙中山逝世,北伐未成,林支宇的建国军为贺龙部所瓦解。


  民国15年7月,北伐军攻占长沙,赵恒惕垮台,湖南政局大变,林支宇游离无依,寓居上海。民国18年,林支宇被江西省主席鲁涤平邀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参与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决策。次年,林支宇在一次会上因脑溢血去世,时年54岁,丧事由湖南、江西两省合办,遗体运回湖南,葬于长沙小吴门外。


胡 瑛

 

    胡瑛(1884—1933),字经武,生于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今郑家驿乡)小吏之家。少时在长沙经正学堂读书,师从黄兴,颖悟过人,文思敏捷,尤精书法,深受师友钟爱。


  胡瑛关心国家大事。当时清王朝日益腐败,国家主权横遭外国列强践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等人力倡变法,而孙中山等人却坚持驱除鞑虏。胡瑛认为:“为屋必先治基,今欲变法而不先驱胡虏,是犹无基而立屋也,其可乎”于是以倾覆清王朝为己任。


  清末,反清力量中盛行革命暗杀风。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胡瑛结党暗杀劣绅王先谦未遂,被开除学籍,得曹亚伯之助,逃赴武昌,经黄兴介绍到武昌第八镇当兵。光绪三十年(1904)2月,年方20的胡瑛参加黄兴、宋教仁组建的华兴会。7月,胡追随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革命机关“科学补习所”,又与宋教仁在武昌成立华兴会支部。次年初,胡与湖北籍王汉侦知排汉干将铁良(满族人)即将离开汉口北返,遂约刺铁良于大智门车站。不料两人抵车站时火车已开出,行刺未遂,王汉被巡逻兵紧追而投井身亡。胡瑛募金收其遗骨殓葬后,旋潜赴日本东京求学。


  同年11月,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集会,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会上,胡瑛慷慨激昂,痛陈日本政府横暴无理,并提出诸多应付策略,听众悦服,选胡为中国留学生总会代表,主持中国留日学生全体总退学之事,胡瑛从此名扬中外。


  光绪三十二年,胡瑛奉孙中山之命回国,拟到长江中、下游流域酝酿起事,以声援萍浏醴起义。刚抵武昌,正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悬赏缉捕起义者,胡被逮捕,判终生监禁。宣统三年(1911)1月,蒋翊武、詹大悲等在武昌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身陷囹圄的胡瑛参加该组织,并为其领导人之一。


  武昌起义后,胡瑛出狱受命为军政府外交部长。胡瑛亲临汉口各租界,宣传中国革命宗旨和军政府的对外政策,赢得友邦的理解与支持。当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虽已响应起义,但东北各省犹存观望。胶东一带海口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处,外侨云集,地处东北咽喉渤海湾一侧,若不促其据守势力倒戈,则可能导致清王朝龟缩东北,负隅顽抗。于是,孙中山任胡瑛为山东都督,率海军赴烟台,遂使青岛、威海等埠相继易帜,归向革命,清廷益为震惊。


  民国元年(1912)8月,中国国民党组建于北京,胡瑛为该党党员,并于不久的国会选举中当选为参议员。次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赣宁之役失败后逃亡日本。民国3年9月,胡瑛的岳父饶智元及其亲友被袁世凯的军警以“乱党”罪名杀害,胡瑛的妻女逃亡日本避难。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胡瑛参与黄兴、覃振等人组建的欧事研究会。该会主张在欧战的形势下,应把“首在维护国家,愿政府一意对外”作为宗旨,甚至认为必要时可以“联袁对外”。黄兴亦主张派人回国摸底,以期与袁谈判。此时,袁世凯称帝活动紧锣密鼓,杨度等人到日本活动,劝说国民党人回国。黄兴利用这个机会,商请胡瑛回国,并告以乘机帮助蔡锷脱险以及讨袁计划。胡瑛不顾家仇和本身利害,于民国4年春回国。到京后,便与蔡锷暗中联络,常密会于八埠,时人以为其二人放浪形骸,同为“靴友”。为了不让袁世凯怀疑,在帝制活动中,蔡锷在将校团签名,表示赞成帝制。胡瑛为应付局面,参加了筹安会。胡瑛与日公使馆取得联系,为蔡锷脱身进行安排。一夕晚间,蔡锷在小凤仙处请客,胡瑛借机送蔡锷赴崇文门车站,由日本使馆人员送蔡至天津,乘轮赴日本。胡瑛引参加筹安会为最大憾事,曾说:“胡子(指黄兴)要我回国设法脱蔡出险,任务虽属完成,然不善自处,致蹈铄金之诮,谓之胡哉!”


  民国6年,孙中山揭起护法旗帜,各省接踵响应。征得孙中山同意,胡瑛应邀与张学济、周则范、田应诏和林德轩等人组建湘西军政府,胡瑛为第三军司令。该军后被王正雅联合刘承烈的部队所击溃,胡瑛仅以身免。赵恒惕主政湖南,任命胡瑛为水口山矿务局协理,但未到任,请人代理。谭延闿主政后,胡瑛辞职赴粤。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孙中山令胡瑛北上,联系冯玉祥、胡景翼,并观察北方大局情势。冯玉祥任命胡瑛为国民第一军高级参议。民国14年1月,胡瑛应胡景翼邀请赴汴,任过短期的第二军总参议。北伐在即,胡瑛赴粤后,被委任为广东政府驻晋代表。胡瑛住太原,做阎锡山的工作响应北伐。民国17年7月至次年1月,胡瑛任北运河局局长。蒋、冯、阎战争爆发,胡瑛支持冯玉祥、阎锡山倒蒋,策动蒋系熊式辉、钱大钧驻苏浙第五师师长刘世钧起义,胡瑛被任为第十路军总指挥,后因阎锡山承诺的军费未兑现,起义未成功。冯、阎失败,蒋介石侦知胡瑛、刘世钧密谋,下令逮捕了刘世钧。胡瑛得到南京友人的通知,离南京到湖南何键处避难。何键畏蒋,给胡瑛一笔钱,令避他处。民国20年夏,胡瑛赴汉口租界彭渊恂家。是年长江大水,胡瑛住的地方亦被大水所浸,他在楼上数月,热湿气熏蒸,加上经济拮据,营养不良,患肝腹水病,愁苦不堪。民国21年,淞沪战起,各方人士呼吁共赴国难,覃振、傅汝霖趁机向蒋介石为胡瑛进行疏解,取消逮捕令。覃振邀胡瑛到南京。胡瑛因与日首相犬养毅相识,并有不少朋友是在野党或知名人士,愿意赴日本做工作,阻遏其侵华政策。蒋介石同意拨给经费,助成此行。但胡瑛终因病情恶化,住进中央医院治疗,只得以待时日。不料手术消毒不良,手术后第7天在南京溘然长逝。身后囊空如洗,赖国民党耆旧覃振等人为之请恤,方得成殓。


  胡瑛遗著有《胡都督选集》。
 

 龚柏龄


    龚柏龄(1882—1940),又名世宗。石门县望羊桥乡荷花村人。家境贫寒,在族人帮助下,投东北讲武堂读书,毕业后参加北洋新军,不久进北京陆军大学继续深造。


  在北洋新军中,龚柏龄追随冯玉祥将军,参加其在新军中成立的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进行革命串联,以图推翻清政府。清宣统三年(1911)12月,参加冯玉祥将军领导的“滦州起义”,时任营长。滦州起义失败后,继续跟随冯转战于我国北方。民国13年(1924),又参加冯玉祥将军领导的“首都革命”。随后,冯与张作霖合作,龚柏龄出任京、奉铁路局局长。民国16年,在察哈尔省与鹿仲霖、张之江等共事,任实业厅厅长。


  抗战爆发后,龚柏龄将家小遣归老家,全力投身抗战。任津浦铁路线区运输司令官期间,经常置日军飞机轰炸于不顾,深入现场指挥,及时将机车转运内地,使其免遭日军破坏,而对家庭有时竟连生活费也顾不上寄。不久,受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派遣,任冀、鲁、豫边区自卫军中将总指挥兼豫北行署专员和保安司令,组织领导二十九军残部(军长宋哲元)以及民众数万人,在河南滑县、伏阳、长垣、新乡、修武一带与日军相持作战。旧日好友雷寿荣(汉奸,日军占领北平期间任平、津维持会秘书长)派人持函劝其投降日本,龚拍案而起,大骂汉奸、走狗,将信撕得粉碎。


  作战中,龚柏龄身先士卒,虽处险境,仍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民国29年初,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中将参议,受程潜派遣赴第二战区联系军务。当车行至西安附近时,遭到日军飞机轰炸,身负重伤。抬至西安,未及至医院抢救,即与世长辞,享年59岁。国民政府在西安为其举行国葬。


覃 振

 


    覃振(1884—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年少有大志,吐属不同凡响。清末废科举制.改桃源书院为桃源高等小学堂,道让与同里诸生应试就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时在漳江书院求学的覃道让在县城广场发表演说,历数清廷辱国丧权和八国联军蹂躏北京的种种罪行,声泪俱下,闻者莫不动容。


  光绪三十年春,经宋教仁介绍,正在常德府中学堂就读的覃道让加入华兴会,因经常发表反清言论,被学堂开除学籍。离校前,覃忿然命笔,撰写《死里求生》一文,宣扬革命,并将此文复制遍贴常德城街巷,围观者多至阻塞通途。湖南巡抚闻报,遂令将覃缉捕下狱。经人斡旋,旋即获释。覃即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求学。同年下半年,华兴会策划起义,覃回国助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起义失败后,改名覃振,复潜赴日本。次年,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被选为评议员。12月,中国留日学生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规则》投海自杀。覃振于光绪三十二年初离日返湘,与禹之谟等在长沙发动学生和各界人士3万余众,护送陈天华灵柩公葬于长沙岳麓山。覃再赴日本,人早稻田大学就读。旋返湖南,任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与刘复基、林修梅等策应萍浏醴起义。起义失败后又逃亡日本。光绪三十四年,覃振受同盟会东京本部派遣,回国策划革命。刚抵长沙,即在旅邸被捕。刑庭上刑具罗列,逼覃供出同党。覃振滔滔抗辩,坚贞不屈,被判终生监禁。先后系狱长沙、桃源等地,长达4年。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长沙光复后,覃自桃源出狱,急奔长沙,任湘桂联军督战队队长,率部援鄂。旋奉宋教仁之命,策动同乡人罗寿亭潜入南京,督促沪宁铁路路工许殿爵(桃源县人)率路工与平素联络的幕府山炮台官兵1,000余人,攻打南京。


  民国2年(1913),覃振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极力抨击袁世凯的大借款阴谋。3月,国会开会前夕,宋教仁被害,覃悲愤欲绝,参与孙中山、黄兴发动的讨袁“二次革命”,惜未成功。覃誓欲挺身暗杀袁贼,被黄兴等极力劝阻,乃再赴北京入众议院,力倡弹劾袁世凯。袁恨之入骨,扬言予以严惩,覃遂避赴日本。民国3年,覃振在东京参加中华革命党,任“湘支”部长,奉命联络旅日华侨、学生。是时,袁世凯派驻东京的坐探蒋士立,用大量金钱收买旅日华侨、学生,以拼凑“筹安会”分会。覃振派其学生吴先梅将蒋士立惩毙。日本政府侦知后,将覃监禁半月,因乏确证予以开释。


  民国5年,覃振参加湖南的反袁独立活动,率护国军扼守湖南西、南两路以遏制袁军。民国6年,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军政府任覃振为湖南检阅使,令他联络湘西各部队,与入湘黔军成立联军,和驻零陵湘军各部为犄角之势,击败驻湘北军。次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离开广州,与覃赴上海,密议讨伐桂系军阀。民国10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覃任总统府参议兼法制委员。时广西局势既稳,孙由粤人桂,督师北伐,设大本营于桂林,所有党务皆委覃负责。次年9月,孙拟改组中国国民党,指定覃振草拟党章。民国13年1月,国民党改组,覃振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主持汉口执行部,办理湘鄂陕甘党务,后参与组织西山会议派。


  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覃振任特别委员会宣传部部长,两月后辞职赴沪。蒋介石下野后,覃以执行主任委员身份代理执政数月。民国19年,国民党部分要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覃振赴粤调停党内纠纷。次年,覃振被选为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职务,民国21年5月,覃振当选为司法院副院长兼中国国民党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民国23年5月,覃赴英、法、德、意、美诸国考察司法,回国后发起组织中华法学会。


  抗日战争期间,覃振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民国32年,任国民政府委员。主张积极抗日,与蒋介石意图多有相悖。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覃振对其所为多有不满,思想益趋进步,常设法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


  民国36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终年63岁。弃世时家无余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颁国帑为之治丧,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赵必振

    赵必振(1873—1956),字曰生,号星庵,常德县石板滩人,先后就读于常德德山书院、长沙湘水校经书院,受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较深。戊戌变法前夕,参加院试,补博士弟子员。


  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废除。他目睹国事日非,心中悲愤,于是与邑人何来保等结“寒社”,日事吟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何来保组织常德“自立军”,谋应唐才常起义,事泄,化装逃往桂林,经姐丈介绍,加入广西圣学会。不久,清廷通缉令至广西,乃由圣学会友人龙赞侯帮助,经澳门亡命日本。到日本后,任《清议报》、《新民丛报》校对、编辑,常以“赵振”、“民史氏”笔名撰文,追念“自立会”死难诸同志,揭露清廷腐败政治。与章炳麟、秦力山、陈天华交游密切,并发愤学习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党禁稍松,又潜回上海,积极从事译述。他认为清廷已彻底腐败,不可救药,要救中国,须先倡导新思想。是年8月,他翻译出版《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第二年又翻译出版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这两本书.前者为我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后者为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对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中国人,曾产生一定影响,在此前后,他还翻译了《日本维新慷慨史》、《日本人权发达史》等著作多种。光绪三十一年,去香港任《商报》编辑,因著论抨击英帝国主义政策,为殖民政府驱逐出境。光绪三十三年,应澄迈知县龙赞侯之邀,赴海南岛创办澄江、迈江两学堂。宣统元年(1909),至奉天佐盐运使熊希龄幕。辛亥革命爆发,驻奉陆军协统蓝天尉与熊希龄拥护共和,他衔命奔走于南京、上海间,积极与革命党人联系。


  民国成立,熊希龄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他随入财政部。不久,熊改任热河都统。他又随往热河,任都统署财政厅长兼国税厅长。任职期间,廉政无私,时人誉为“身为五长,不名一钱”。民国2年(1913),熊希龄去北京组阁,他复入财政部,此后陆续在财政部任职十余年。


  民国17年,北京政府解散后,赵必振无意从政,乃应约去民国大学、华北大学任教,主讲“地理沿革”、“公羊春秋”和“三礼”。“九一八”事变后,赵必振回湖南,先加入慈善团体,充任华洋义赈会中国董事、湖南水灾救济委员会委员,后从事教育工作,执教孔道、中和国学专修学校。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国学,激励青年爱国热情,并将讲稿编成《国学概论》一书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常德,在常德县中任教。抗战胜利后,已年逾古稀,为生活所迫,仍执教于私立明义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必振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自立会纪事史料》、《(自立会人物考)增补》等书。1956年病逝于长沙.享年84岁。
 


戴修瓒

 

    戴修瓒(1887—1957),字君亮,常德县戴家岗人。其父戴宪成为布店店员,壮年去世,留下子女8人,生活贫困,戴修瓒少时,长兄主家,令其苦读,由私塾转入中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戴修瓒参加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以优异成绩由中学升人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攻经济与商法。留学期间,与宋教仁交往甚密,参加革命活动。民国2年(1913)回国,在北京协助宋教仁创办民国大学。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部佥事。11年,调北洋政府总检察厅任检察员,两年后调任京师地方检察院检察长,并兼任京师法政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教授。15年,北洋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戴修瓒适值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