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乡诗教

刘禹锡世系籍贯考辩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835

邓声斌


    内容提要 刘禹锡祖籍河北中山,系汉景帝之子刘胜的后裔。随七世祖刘亮迁居洛阳。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至江苏彭城定居。其长辈与同辈皆称“彭城刘禹锡”。各种史志典籍也作如是记载。应是可信的。并非卞孝萱等人所论是浙江嘉兴或埇桥人。


    对刘禹锡的世系与籍贯,到20世纪上半叶讫无争议。六十年代初期,敬堂先生发表《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和《刘禹锡年谱(简编)》,首次否定子葵先生及其由来已久的刘禹锡籍贯“彭城说”,而提出生地“苏州说”。接着,卞孝萱先生又发表《刘禹锡年谱》和《关于刘禹锡的氏族籍贯问题》,认为刘禹锡自言“系出中山”和旧史称其籍贯彭城是“为提高门第声望而乱攀郡望”,其实“应系洛阳人”,“与中山没有什么关系”,并提出生地“嘉兴说”。不久,郭广伟先生又发表《刘禹锡生地考辨》,反对“嘉兴说”而力主“埇桥说”。紧接着,卞孝萱、卞敏、吴汝煜等人,或独撰或合撰《刘禹锡丛考》、《刘禹锡生地考辩》、《刘禹锡》等书籍和文章,反驳“埇桥说”而力挺“嘉兴说”。从此以后,各种书刊包括新出的《嘉兴市志》和《常德市志》等,都把祖籍“洛阳说”和生地“嘉兴说”奉为正统,而视“彭城说”、“中山说”为旁门左道。本文对此拟作如下考辩。


    卞孝萱先生创“嘉兴说”的唯一依据,就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写的那首《送裴处士应制举诗并引》。为了辨明真伪,不妨把《全唐诗》所录该诗全文抄录如下:

    晋人裴昌禹,读书数千卷,于《周官》、小戴《礼》尤邃。性是古敢言,虽侯王不能卑下,故与世相参差。凡抵有位以索合,行天下几遍。常叹诸侯莫可游,欲一见天子而未有路。会今年诏书征贤良,昌禹大喜,以为可以尽豁平生。搏髀跃曰:“一观云龙庭足矣。”繇是裹三月粮西徂,咨予以七言为游之资藉耳。

    裴生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注书曾学郑司农,历国多于孔夫子。往年访我到连州,无穷绝境终日游。登山雨中(一作日长)试蠟屐,入洞夏里披貂裘。白帝城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忽然结束如秋蓬,自称对策明光宫。人言策中说何事,掉头不答看飞鸿。彤庭翠松迎晓日,凤衔金榜云间出。中(一作七)贵腰鞭立倾酒(一作间倾酒觥),宰臣委佩观摇笔。古称射策如弯弧,一发偶中何时无。由来草泽无忌讳,努力满挽当亨一作云衢。忆得当(一作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钩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等苏小墓。此事今同梦想间,相看一笑且开颜。老大稀逢旧邻里,为君扶病到方一作芳山。

    卞先生认为,诗中所说的“嘉禾驿”就是“苏州嘉兴(今浙江)”。他在《刘禹锡评传》一书中举证说:“《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十二《古扬州下》《吴郡苏州•嘉兴县》:‘吴时有嘉禾生’。”这条史料其实只能说明,嘉兴县在吴时曾产嘉禾(一茎多穗)。但是否以此名县,并未言及,更未说嘉兴县就是“嘉禾驿”。倒是民国二十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主编)1082页说得很清楚:“嘉兴县:春秋檇李地,秦置由拳县,三国吴改曰‘禾兴’,又改嘉兴。晋以后因之,隋省。故城在浙江嘉兴县南。唐复置,徙今所。”这条史料与南宋祝穆编纂禾生于由拳,改今名。檇李:〈汉志〉曰:‘由拳,应劭曰即古之檇李’。”再对照新出的《嘉兴历史》一书,其史事也基本相合:“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乃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嘉禾。”以上这些史料都没有肯定嘉兴县就是嘉禾驿。古代嘉兴县究竟有没有驿站呢?有,但不叫“嘉禾驿”!请看新编《嘉兴市志•沿革》:“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通三吴,旁及江右’,沿海又是边防要地,驿站建立较早,秦汉时北通京都,南达闽越。嘉兴郡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建有安运驿,宋代为嘉禾驿。”这就非常清楚了,嘉兴在唐朝时所设的驿站叫“安运驿”,宋朝才改名“嘉禾驿”。刘禹锡在生时不可能预见到嘉兴会改名“嘉禾驿”。也许有人会说:“嘉禾与嘉禾驿只有一字之差,区别并非那么严格。”其实不然,古人写诗是一丝不苟、非常严谨的。何况地名人名,一字之差,迥然不同。白居易有一首写临都驿的诗:“扬子江头月,临都驿里灯。”临都驿在扬州,《方舆胜览》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有记载,白居易如实写来,一字未省。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庚好友,时相唱和,他的“嘉禾驿后”与白居易的“临都驿里”在句式和用词上如出一辙,可见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嘉禾驿”究竟在哪里呢?请看1979年出版的《辞海》1252页:“嘉禾……旧地名……(2)江西南丰县的别称,因唐代治所曾在嘉禾驿而得名。”原来,嘉禾驿就在江西南丰县!然而,刘禹锡是否到过南丰县呢?肯定到过! 《方舆胜览》卷之二十一《建昌军(南城、南丰、新城、广昌)•山川》说:“麻姑山,在城(指南城——笔者)西南十五里……刘禹锡诗:‘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落中天果熟迟’。”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一也收录了此诗,全诗共八句,是一首典型的七律。刘禹锡为什么会到南城去呢?据《方舆胜览〉〉记载,南城有一个著名的古迹“麻姑壇”,比刘禹锡年长63岁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在南城镌有《麻姑仙壇记》的碑文,刘禹锡闲居朗州时除赋诗之外,还潜心研习过书法,并撰有《论书》一文,深刻阐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此外,南城还有风景秀丽的华子冈,传说因仙人华子期隐居而得名,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来此游历后曾欣然作诗(原诗较长,此处从略)。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禹锡在贬为连州刺史时曾就便游览南城。而南丰与南城唇齿相依,到了南城自然要到南丰。裴昌禹既是刘禹锡之母卢氏的亲戚,又是刘禹锡之妻薛氏在山西河东郡的同乡(抑或邻里),裴刘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嘉禾驿后连墙住”,很可能就是指他们在南丰同游同住的事情。《送裴处士应制举诗并引》说得很清楚:“往年访我到连州,无穷绝境终日游,登山雨中试蠟屐,入冬夏里披貂裘。”可见他们饱览了连州及其附近“嘉禾驿”(南城、南丰)的山水。至于诗中说的“踏芳共登苏小墓,垂钩钓得王余鱼”,“苏小墓”固然是在嘉兴,但“王余鱼”就并非嘉兴了。《辞海〉〉2735页云:“王余,鱼名。《文选 .左思〈吴都赋〉》:‘双则比目,片则王余。’刘逵注:‘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可见“王余鱼”并非嘉兴特产。这也可以从《方舆胜览》的记载中得到证明,该书卷之三《嘉兴府(嘉兴、华亭、海盐、崇德).土产》:“盐、草布、蟹”,并无“王余鱼”的特产。据笔者体会,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典故与联想回忆和裴处士游历各地的情景,并非特指嘉兴一地,更不能说明刘禹锡的生地就在嘉兴。如果硬要这样理解,就未免太过牵强、武断了。

    更何况,《全唐诗》所录该诗原句本为“忆得当年相识处”,只在句下作了小注“一作童”,可见作者的原意是“当年”而非“童年”,可能是因为印刷或传抄之故,把“当年”改成了“童年”。“当年”与“童年”意思相去甚远,决不能以此来断定刘禹锡的童年就是在嘉兴度过的,更不能以此推断刘禹锡的生地就在嘉兴。

    既然刘禹锡不是出生在嘉兴(苏州或埇桥),那么,他的籍贯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恪守“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作者的自述。《子刘子自传》是作者在七十一岁病中时所写的自传,也就是临终前的遗嘱,他自言“系出中山”,“七代祖刘亮”迁居洛阳,应该是可信的,不能用“怀疑一切”的观点来推断刘禹锡“为提高门第声望而乱攀郡望”(《刘禹锡评传》语)。

    二是尊重刘禹锡长辈和同辈的称说。刘禹锡父亲刘绪的好友权德舆总是称说“彭城刘禹锡”;刘禹锡的同庚好友白居易逢人便说“彭城人刘禹锡”,甚至在《墓志》中也称:“与彭城刘梦得为诗友”(见宋朝初年曾光宪所著《北梦琐言.卷六》)。

    三是尊重“旧史”的记载。卞先生所说的“旧史”,就是指《旧唐书》。该书原名《唐书》,因欧阳修著有《新唐书》,以示区别故名。后晋人刘眴监修。该书成书的时间为公元940——945年,离刘禹锡在生的时间很近,对其生平事迹应该是耳闻目睹的。其后的《唐才子传》、《全唐诗》、《辞源》等权威著作,都说刘禹锡是彭城人,这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充分依据的。《辞海》1867页说;“彭城,两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徐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嶶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睢溪县东部。”由此可见,唐朝以前的彭城辖境相当广阔,山东嶶山一带也在彭城的辖区之内。难怪刘禹锡在《谒枉山会禅山师》和其它诗歌中,都自称是“山东人”。特别是清《同治武陵县志》总纂陈启迈,对谪居朗州长达十年之久的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确认刘禹锡为江苏彭城人。该书卷二十七《职官职第三 .文职 . 唐朗州司马》写道:“刘禹锡,彭城人,元和初任。”在卷四十五《艺文志第一 . 武陵集》中又写道:“唐董侹撰。彭城刘禹锡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艺文志》所录刘禹锡全部诗文的标题之下,都注有“彭城”二字.可见刘禹锡的籍贯在彭城是确定无疑的了。

    为了考证刘禹锡的世系与籍贯,笔者还不厌其烦地查阅了刘氏族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族谱集成》刘氏族谱传,共收入全国各地的刘氏族谱20种数千册。其中第一册收录《起霞刘氏宗谱》10卷首末各一卷。该谱全称为《江南宁国府太平县西乡起霞刘氏宗谱》,以巨蓉公为一世祖。巨蓉公系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史载“刘交都彭城,世称彭城刘氏。”巨蓉公字德量,世居徐州瑯耶,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登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长子名汾,字伯临,宣宗大中十三年(859)中进士,官至镇南军节度使,封赠中书令彭城郡开国公。刘汾有14个儿子,第14子名汉平。刘氏族谱第六册收录的《彭城刘氏宛旌礼村世谱》,就是以汉平公为一世祖。刘氏族谱第七册,收录《浦城刘氏族谱》12卷首一卷。该谱以刘累之子刘杜伯为一世祖。刘杜伯是西周时人,称“唐杜氏”。其十六世孙刘执嘉,生有五子,长子名伯,次子名仲,三子名邦,四子名交。“邦”即汉高祖刘邦。高租六年(前201)封其弟刘交于楚地,号“楚元王”,“都彭城”。刘氏族谱第13册,收录《白石刘氏四修族谱》十四卷。该谱以刘允达为一世祖。允达公原名文大,字道湲。明景泰年间从湘潭七里铺迁居白石,系白石刘姓开基之祖。允达公就是刘禹锡的后裔。该谱明载:“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祖籍中山,世居彭城地。妻薛氏,生有二子:长曰孟郎,次曰仑郎。”刘禹锡之裔孙名元一,元一之子名应祖。应祖生六子,长曰文斌,次曰文所,三曰文中,四曰文夏,五曰文通,六曰文达(即允达公)。文达与长兄文斌随父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圳上迁居湘潭七里铺,后又徙居白石。

    从上述刘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刘禹锡“系出中山”,“为汉景帝之子刘胜之后”,“随七代祖刘亮”“迁居洛阳”,其父刘绪正逢安史之乱,于是“举族东迁”,直至“彭城定居”。这是符合《子刘子自传》和史书记载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