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乡诗教

三绝诗书画 一墙天地人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572

——中国常德诗墙探胜


易 蓉 符乐农


    “我国是诗的国度,历来以‘诗碑’、‘诗廊’、‘诗亭’等命名的建筑不少,而以‘诗墙’命名的建筑还是头一次见到。中国常德诗墙以其6华里长的恢宏气势,巍然屹立在风景如画的沅水江畔,确实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极具创造性的伟大工程,开创了当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碑林建设的先河,很有特色,不愧为‘环球第一墙’,其价值不可限量。”这是2000年春,中华诗词学会以会长孙轶青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10人,看了湖南省常德市刚刚落成的中国常德诗墙以后,按耐不住内心的无比激动,集体留言给中国常德诗墙写下的一段评语。不久,一支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屠岸为团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为副团长的“中国诗人常德采风团”又不期而至。13位我国当代资深的文化名人兴致勃勃地看了诗墙,同样为她留下了掷地有声的溢美之辞:“诗墙文化品位极高,可称为世界性的杰作。它的气魄博大宏伟,堪称世界一绝。它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中国常德诗墙是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利用沅江防洪大堤修建的一座大型文化工程。1991年动工,2000年9月荣膺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之后,又经6年续建,增加《时代风采》和《千古绝唱》两大篇章。现总共8大篇章,全长10华里,临江而立,楼台点缀,共选刻中外名诗1530首。诗词用书法形式表现,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213名书法家书写,真、行、隶、篆、草集于一墙,精彩纷呈。其间刻嵌43幅精美的中外名画。各大篇章墙名和篇名,分别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沈鹏、启功、颜家龙、孙其峰、王学仲、刘江、冯其庸和萧娴、张仃、臧克家、方毅、陈天然、李铎、文怀沙题写。曹禺、吴作人等生前也分别作了“武陵风流”、“风景这边独好”等题签。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誉她为“诗国长城”。2002年6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洞庭湖区防洪时看了诗墙,盛赞“常德诗墙是一大创举”!


    一、“当春乃发生”——诗墙诞生的时代背景


    常德、古称武陵,建城已两千多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素有“文物之邦”之美称。30万年前,原始人群即在这沅澧大地上繁衍生息;9000年前,“城头山人”开水稻培植之先河,所栽培的稻谷,被当代中外考古专家认定为世界最早的栽培稻谷;尧舜时期,《庄子•让王篇》载:舜欲让王于善卷,而善卷不受,愿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隐居于枉山(即德山)。故“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不胫而走;此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群玉、杜牧等无不在武陵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然而,常德是座“水城”。由于地处洞庭湖滨,地势低平,加上洞庭湖连年淤积,沅江水位不断升高,水患成了常德的最大忧患。1991年,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能抵御五十年一遇洪水(后提升为百年一遇)和同时能抗七级地震的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以确保城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人们众多的兴趣和话题。在市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围绕“是单纯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墙,还是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修建一座能同时供大众观赏的文化墙?”代表们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不少有识之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加速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同时也放进了“苍蝇”和“蚊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特别是那种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异化”思想甚嚣尘上。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数典忘祖”,实行“民族的虚无主义”。大家说,这是一种妄图从根本上搞乱我中华民族的反动思潮,我们决不能让其得逞。大家认为,我中华民族之所以千秋万代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一种相同的血液——那就是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她也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动力。没有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冯其庸语)大家还认为,在当前西方敌对势力蓄意渗透、破坏,国内少数人乘机兴风作浪的国际国内复杂的背景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郑重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更是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应该乘势而上,以实际行动落实好这些精神。这次争论,触发了一位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政协委员的心灵,他叫伍顺生。他认为,常德是文物之邦,历朝历代题咏常德的诗词数以万计,它们是教育人们“知我常德爱我常德”的生动教材。将它们展示出来,就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在大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关于结合整治城区防洪大堤兴建“常德诗墙”的建议》。《建议》中说:“注重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常德诗墙建成,为全国独有,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常德的知名度,对我市的开放,对经济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常德诗墙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合成体。无疑,它必将教育人们热爱常德,建设常德,鼓舞和激励人民奋进。”同时,他对诗词的内容,修建的标准等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想法。这一提案,得到了另一位委员——提案小组委员周正馥的高度重视。他及时将提案提交给市人民政府市长蔡长松同志。蔡长松同志慧眼识珠,当即批示:“同意,很有意义。”并建议由原常德地委宣传部部长杨杰和湖南文理学院老教授赖汉屏等“牵头诗事”。于是,一场历时十五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壮举从此拉开了序幕,继而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二、“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墙展示的艺术魅力


    常德诗墙被我国当代诗书画界誉为“名邦首创”、“三绝诗书画”。


    诗,1530首。由诗墙修建办公室组织的“初评委”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筛选而成,最后由聘请的“总评委”即我国当代著名诗家霍松林、羊春秋、林从龙、毛大风、丁芒、彭燕郊等把关敲定。按照“地方特色、国家水平”和“兼顾世界文化”的原则,将其编排为8大篇章:
 

    第一篇章:《百代沧桑》,诗词259首,从“纵”的方面反映常德历史。这里,有尧舜时期《善卷让王》的传说,有战国四君子之一楚春申君黄歇“珠履三千”、保卫楚国的故事,有明代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禅隐夹山的考证,有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常德会战”的史诗,有建国以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写照。“武陵故郡,常德新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巨变,历历在目。
 

    第二篇章,《名贤题咏》,诗词144首,反映古今名贤涉足武陵,题咏常德。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涉江》,清楚地记载了诗人被贬后行吟泽畔,“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行踪;东晋时期,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将武陵大地描绘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人间仙境一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足迹遍及武陵大地。《菩萨蛮•闺情》,在鼎州沧水驿楼发现,因而改写了文人词创作的历史。《春滞沅湘有怀山中》,是他目击“沅湘春色”,而感怀“怀沙客”屈原所作;大诗人杜甫晚年漂游洞庭夜宿汉寿县青草湖,《宿青草湖》诗描绘了当时“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的情景;《经伏波神祠》《武陵观火诗》等,是朗州司马刘禹锡谪居常德10年的咏唱;宋代,周必大的《善德山》,描绘的是善卷隐居之地德山的宜人风光;明代,王守仁的《潮音阁》,是他登临常德潮音阁所发出的感叹;清代,魏源的《三湘棹歌•沅湘》,记叙的是沅湘一带的风土人情……。至近代,武陵更是名贤辈出。宋教仁的《思家》,抒发的是桃源“渔父”为了推翻帝制,“有家归未得,期待灭敌雠”的雄心壮志;蒋翊武(澧县人)的《绝命诗》,表现的是他作为辛亥革命的斗士,面对袁世凯的屠刀,大义凛然,仍然不忘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郴衡道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临澧人)亲身参加“护法战争”,在郴衡道中“闻十月革命胜利”有感而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文学家丁玲(临澧人)到延安参加抗战的高度赞许……。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有八大诗人到过常德。名贤纷至沓来,见证的是历史,留下的是珠玑。


    第三篇章,《武陵佳致》,诗词243首。反映常德名胜美景,自然风光。桃花源——“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王维);壶瓶山——“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唐•李白);夹山寺——“满院泉声山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唐•李群玉);花岩溪——“满眼云山浮翠黛,一溪烟雨洒清尘”(曾理);柳叶湖——“远岫逶迤雾锁,湖波浩渺烟笼”(刘庆云)。洞庭湖景色,更是叫人流连忘返。“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以一首孤诗《题龙阳县青草湖》而驰名的唐代诗人唐温如,所写的美景竟是他自我陶醉在洞庭湖上;这里,还有古“常德八景”之首太阳山——“秦人溪畔汉人山,万木参天六月寒,写向汤休诗集里,老僧要作画图看。”(宋•周必大《游阳山》);有“潇湘八景”之一 “渔村落照”——“碧苇萧萧风淅沥,村巷沙光泼残日。”(宋•释惠洪);有天下奇观武陵源风景——“顶天立地万峰雄,欧冶犹惊铸造工。”(易奥法)……。武陵佳致,真是美不胜收。


    第四篇章,《兰芷风华》,诗词261首。反映常德人文物况,民俗风情。屈原《九歌》,是诗人“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东汉•王逸《辞辞章句》)因其作《九歌》之曲,沅湘楚人源远流长的“俗尚东皇祀”,从此在太阳山历久不衰,成为东方人文祭祀太阳神的一支奇葩;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谪居朗州期间,有感于民间的“竹歌”,“仍依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人悉歌之。”(《新唐书•本传》)刘禹锡的《竹枝词》也因此成了唐代诗歌的一个崭新品种。《竞渡曲》(刘禹锡),反映的是“始于武陵”的又一个重大风俗。每年五月端午,武陵人便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以纪念屈原:“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风俗如狂”,热闹非凡。《采菱行》(刘禹锡),反应的是武陵“游女”“荡舟”湖中,“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的喜悦劳动场景。刘禹锡在诗序中说:“武陵俗嗜采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古有《釆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佾采诗者。”宋代诗人王齐舆的《车武子墓》,反映的则是武陵人刻苦攻读,奋发有为的一种精神。车武子即车胤,澧州(今常德市津市新洲乡)人,儿时家贫不能用油灯照明读书,便“囊萤夜读”,由于刻苦学习,终成东晋一代名臣。他“囊萤夜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学习,奋发上进。


    四大篇章诗词从方方面面展示着常德厚重的历史文化,诉说着常德这块热土的神奇和美丽。因此,她是“爱乡篇”。徜徉其中,无不激励着人们“知我常德、爱我常德”,而以实际行动去“建设常德”。
 

    如果说常德诗墙前四大篇章是“常德特色”的话,那么第五篇章《华夏新声》,则是从常德走向全国。诗词253首。反映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斗争史实。这里,有“虎门销烟”的抗争(林则徐《高阳台•和嶰筠尚书韵》,有“辛亥革命”的呐喊(章太炎《狱中赠邹容》),有“五四运动”的狂飙(蔡堡《五四即事》),有“长征”胜利的开颜(毛泽东《长征》),有“太行杀敌”的愉悦(朱德《太行春感》),有“开国大典”的盛况(董希文《开国大典》)……。继而,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珠还香岛应佳期,七月终收米字旗。盛世同看龙起蛰,明时欣见凤来仪。国行两制齐称善,路辟三通莫质疑。胜券稳操先此着,万方瞩目一枰棋。”(叶玉超《回归颂》),读来,如歌如泣,荡气回肠!中华民族洗雪国耻,奋起抗争的一个半世纪的重大事件,如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她是中华民族的抗争篇、胜利篇。当然也是激励人们思想的“爱国篇”。


    第六篇章,《五洲撷英》,又从中国走向世界。诗歌111首。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德的《维特与绿蒂》,雨果的《悲惨图》,普希金的《在西伯利亚矿井的深处》,等等。世界文学巨擘济济,五大洲诗歌精品争芳斗艳。这是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对接篇、合璧篇。她,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包容,展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风采。


    第七篇章,《时代风采》篇,诗词46首(需待续)。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果,追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马凯的《九八抗洪组诗》,生动地再现了1998年我国那场“南北夹击”的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湖南农村打工妹返乡探亲》,反映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气象;国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青春中国——海外归来回眸》,展示我泱泱大国的外交风范;《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反映我国建筑行业创造的人间奇迹;《賛女跳水运动员》,讴歌我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神舟六号》,记载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业绩……。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桩桩件件,令人感奋,催人奋进!


    第八篇章,《千古绝唱》篇,诗词213首。展示我国历朝历代的诗词精品。《诗经》的清新,《楚辞》的深邃,汉赋的隽永,唐诗的醇厚,宋词的秀美,元曲的悠扬……清诗的复兴。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她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的一种骄傲,也是对世界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常德诗墙的诗,“竖贯三千年,横跨五大洲”,无论思想之含蕴、意境之深邃、语言之丰富、音韵之优美,都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那么,常德诗墙的书,则是这些精美诗词诚可宝贵的表现形式。


    常德诗墙的书,由全国1213名书法名家分别按照每首诗词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书写。包括港澳台,全国各地书法名家都赐有墨宝。他们一丝不苟、认真创作,为了使作品满意,有的竟将一幅作品书写十余次之多。真、行、隶、篆、草集于一墙,精彩纷呈。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兼容并收、争芳斗艳。她是我国当代书坛风貌和水准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一批大手笔的作品尤为珍贵。如南京书法名家萧娴,是清代书法大家康有为的高足,有“卫管重来主坫坛”之美誉,号称一代女书圣。93岁时,封笔已久的她为诗墙题写“名贤题咏”篇名。不久,即驾鹤仙去。她的作品成了诗墙弥足珍贵的绝笔。安徽省书协主席李百忍,是中国书协授予的“德艺双馨”的书法名家。他抱病为诗墙惠赠墨宝后,仅6个月,便溘然长逝。京都名笔吴作人、启功、尹瘦石、王遐举,陕西书坛耆宿刘自椟,上海书坛名家武中奇,福建名家杨启舆等,共30多位书坛大家,都在他们艺术生命的最后一息,将宝贵的作品赠与诗墙,实现了他们艺术人生的完美结局。所以有人说:常德诗墙的书法作品是我国当代书坛名家的集大成,是展示当代书坛风貌和水准的“露天博物馆”,对研究我国当代书坛现状具有重要的存史作用。


    常德诗墙的画:43幅。除了外国画和反映“华夏新声”主题的画以外,大都取材于常德本土,因而她们各具特色。大画《沅江春暖》和《澧水花繁》,各长30米,高2米,为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周令钊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若菊(两夫妇)联袂创作。他们耗时四年,七次深入常德搜集资料,精心绘制。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的材料结合在一起,采用传统手法和现代创新手法相融的办法,完成了大画的创作。两幅大画,各反映着流经常德的两大水系——沅江和澧水两岸的风光景点,入画景区点达70余处之多。构图精美,版面活跃。在北京评画会上,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说:“这是真正的艺术品,它既有文献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还跟《清明上河图》一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名贤题咏图》,为中国工笔画大师陈白一和画家陈明大创作。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屈原、宋玉、陶渊明、李白、杜甫、王安石、朱熹等28位古代名贤涉足常德的神韵和风采,被画坛誉为当代工笔人物画之精品;《常德揽胜图》,取材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常德的船》,“千帆隐映于天际,江波奔流于洞庭,”呈现出近代“常德商埠”的繁忙景象。43幅画作根据主题各置于八大篇章之中,既起到诠释诗词内容的作用,又活跃版面,美化诗墙,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常德诗墙,“三绝诗书画”,是“史的回顾,理的启迪,美的享受,心的沟通。”(周令钊语)她的价值正如朱镕基总理在视察诗墙时所指出的:“她象西安碑林一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会更高。”


    三、“下自成蹊”——诗墙产生的社会影响


    常德诗墙于2000年9月荣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被誉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2002年,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首批诗教先进单位评选中,授予她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全国仅5家);2003年,国家建设部根据诗墙连同沅江、外滩递次开发所产生的良好环境效应,授予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三湘大地上,她率先摘取了这一桂冠;同年,常德市旅游局组织全市评选“新常德八景”活动,诗墙又荣居“新常德八景”之首;2006年,湖南省旅游部门组织全省评选“新潇湘八景”活动,诗墙又被推为“新潇湘八景——人文八景”之一。

 

    常德诗墙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在,来诗墙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群众说,诗墙是常德的大名片,是市委、市政府接待客人的大客厅。长沙市仰天湖小学数百名师生乘坐多辆大客车专程来到诗墙学习。精美的诗词,精湛的书法和诗墙、诗碑背后的故事,使师生们流连忘返。老师们说:“这是生动的大课堂,是诗教难得一见的好园地!”


    常德诗墙极大地推动了本地的诗教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诗墙独特立体的诗教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追捧。常德市一位名叫邓斌的76岁老人,历经几个春秋,将诗墙上的诗词从头至尾抄写了2遍,然后又在家中抄写6遍.他说要把这些抄本送给儿女,让子子孙孙传下去。一位叫万善群的老人,他的博客内容就是常德诗墙。他把每一首诗、每一幅画都用相机拍下来。每一首诗、每一幅画都作了简单的注释。更有甚者,人们纷纷仿效建诗墙。一些机关建起了机关小诗墙,一些学校建起了学校小诗墙,一些农村建起了农村小诗墙……。鼎城区草坪镇一位叫张国清的农民花数十万元,建起了自己家庭的小诗墙。据粗略统计,全市建各种风格的小诗墙500多个,形成了一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诗词组织应运而生。常德市在原有“武陵诗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常德市诗词学会,由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委副书记任会长,全面协调诗教工作。9个区县市,也分别在原有诗社的基础上,建立了诗词学会。市、县两级还建立了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的“老年诗书画影社”。大专院校、乡镇和中心学校建基层诗词组织500多个。全市形成了以市、县两级诗词组织为骨干的诗教网络。会员一万多员,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200名。诗词爱好者20余万人。


    诗教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安乡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在本机关建立起了“一周一诗”的诗教活动制度。从人大主任到机关一般干部,每周作一首诗,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或反映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诗用画板展现,集体点评,互相学习,既提高了大家的创作水平,又为各机关带了好头。汉寿县大力做好校园诗教工作。他们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出发,统筹规划制定了《县域整体推进校园诗教》的计划,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开展“读(读诗词)、赏(赏析诗词)、创(创作诗词)、书(书写诗词)、用(实际应用诗词)”的诗教活动。各个学校一天读一首诗,一周上一次诗教课,一月一次创作活动,一期一次诗词竞赛,一年出一本诗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起到了“启智、养性、立德”的作用。汉寿县的这一作法,得到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它作为科研课题,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澧县还响亮地提出了“让诗词走进农村”的口号,各个乡镇都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农民吟诗写诗。“茧手翻书常度骚中艺,农民提笔频敲纸上诗。”汉寿县毛家滩镇一户农民大门上贴的这幅对联,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劳动之余创作诗词怡然自乐的一种情景。桃源县龙虎乡农民方贻书,常年坚持组织“家庭吟诗会”,不仅全家人会吟诗写诗,而且影响到邻里好几个村镇,农民诗人不断涌现,自创农村题材的作品在《湖南诗词》、《武陵诗词》等刊物上不断发表。


    诗词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街道、进农村(简称“诗词五进”),成了常德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因此,全市9个县区市,有汉寿、安乡、澧县、桃源、临澧、石门6个县市,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乡”的光荣称号。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澧县一中、鼎城区周家店镇等30多个单位,被中华诗词学会和湖南省诗词协会授予“诗教先进单位”的称号。中华诗词学会和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还利用常德诗墙这一平台,连续六届举办“中国•常德诗人节”,海内外诗人云集,好评如潮。在首届“中国•常德诗人节”上,中华诗词学会鉴于常德市诗教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现场办公,当即拍板,授予常德市全国第一个“诗词之市”的光荣称号。来自甘肃的老诗人袁第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兴赋诗,盛赞我国当代诗坛这一首开先河的大喜事:“华夏开宗第一章,千秋谁与比芬芳。沅堤十里堪为证,天下诗人半在湘”。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