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禹锡研究

刘禹锡与桃花源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957

 ♦  丁志林


    公元805年,唐代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作为革新集团的主要成员,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一位官历监察御史、尚书省屯田员外郎的朝廷大员,一下跌落为边远下州的闲散佐吏,其政治革新的雄心壮志封杀了,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夭折了,建功立业的宏大愿望落空了。他在孤独幽栖之中,愤世嫉俗之感由然而生。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指“仙源绝境”。地邻朗州,且属朗州所辖。他亲历桃花源,诗题桃花源,推介桃花源,与桃花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初到桃花源,便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在香火缭绕的桃源观,挥笔题写了“桃源佳致”碑文。佳致,十分美丽的景致。“好景当欢会,佳致需常留”。这方碑文,一是表达出他对桃花源风光的赞美;二是告诫人们,必须注意保护。

    接下来的时日,刘禹锡经常旅居桃花源,走访乡风民情,收集人文掌故,观赏自然景色,探求山川奥奇。游历之余,赋诗《桃源行》。诗中“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五彩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便是他对时人时景的生动写照。而“仙家一去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则表现出他以此山水为慰籍的安然心态。

    桃源观(即今桃川宫)是当时就颇具盛名的道教圣地,道观住持仙逝了。刘禹锡亲往凭吊,并挽诗《伤桃源薛道士》,诗中“手植红桃千万树,满山无主任春风”之句,既赞颂了像薛道士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不辞辛劳,培植家园的业绩。也表达出他向往自由平等,没有君主统治的桃花源式的政治社会倾向。

    元和二年(807)中秋之夜,刘禹锡客居桃花源桃源观,赏月之余,在观壁上题诗《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起句:“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好像庆幸自己置身于了桃花源仙境之地。但是这天他夜不能寐,通宵未眠,翻滚的思绪无法平静: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开始衰落,中央政权失控,强藩割据,战乱频繁。至贞元末年,宦官当权,昏庸无道,更是社会混乱,经济凋敝,黎民百姓生灵涂炭。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决意进行政治变革,贬斥京城的贪官、罢去扰民的宫市,停止盐铁使的月供钱和地方官的进奉等。可新政施行146天便归于失败。王叔文贬渝州后被害,柳宗元贬永州,自己贬朗州,分别落个“司马”闲职。诗中“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就是他在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处境下对着月空的太息,从而影射出对腐朽朝廷的无情鞭挞。24年之后,刘禹锡的侄子刘蔇来到桃源观,见到观壁上叔父的那首玩月诗有些字迹不清了,便雇来石匠:“镌在贞石,以期不朽。”

    公元812年,窦常接任武陵太守。上任伊始,他便登门拜访刘禹锡,首先对他的饮食起居表现出极大的关切,正题是向他请教理政经验。后来两人对于当地风物,人际外交无所不谈。末了,窦常表示,翌日由他安排船只,两人上溯沅水,沿途考察,顺便游历一趟桃花源。

    他们来到桃花源,而对灵山秀水,刘禹锡要言妙道,窦太守啧啧称奇。这次游历过后,刘禹锡写下了五言排律《游桃源一百韵》,诗的开头点明桃花源地理位置:“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接着指出此地即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指避秦洞天:“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跖”。其地理人事:“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居人互将迎,笑语如平昔。”继而示以福地洞天的神仙境界:“有路在壶中,无人知地脉”。连桃源观道童瞿柏庭白日飞升成仙的故事也入诗成行:“乃言瞿氏子骨状非凡格……言毕依庭树,如烟去无迹。”顺便讲自己得造其仙境造化,已经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了。“冀无身外忧,自有闲中益。道芽期日就,尘虑乃冰释,且欲遗姓名,安能慕竹帛。”最后说自己虽然还未到达得道成仙的程度,但也心如古井,毫无忧愁了“纵无西山姿,犹免长戚戚。”

    几天后,窦常再访刘禹锡,在他的案头,见到了这首诗章,说要带回府衙认真拜读,刘禹锡只好应允。这位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太守,觉得刘禹锡被贬,眼下是凤凰脱毛不如鸡。但有朝一日毛复起,凤还是凤,鸡还是鸡。现在乘早为他做点什么,说不定到时自己就进入了上层人物。于是,他凭自己的善长,画了一幅水墨丹青《桃源图》,以赠画为由头,并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以府函形式一并寄给了在吏部任职的卢汀。

    南宫先生卢汀是刘禹锡的忘年之交,又老于世故。他接到窦常的函件,更是对刘禹锡深表同情,便依样葫芦,在《桃源图》图楣上题跋后,并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转赠给了吏部侍郎韩愈,试图提醒他对刘禹锡的考虑。

    韩愈年长刘禹锡9岁,又何尝不怜悯这位“贞于志,豪于诗”的文朋小弟?只因他是被朝廷贬谪,并不像开缺或擢用一个普通的州县官吏,凭他一个吏部侍郎就能定夺的,争取诏回也尚需时日。迨至次年秋,韩愈题诗《桃源图》,以充回复。开句言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成荒唐。”字面上仿佛批评了将桃花源神化的倾向,言外之意则是提醒刘禹锡切不可自甘消沉,并鼓励他即使身处僻壤,也要奋力上进,心怀远大:“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诗中还流露出对他不了解的责备:“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也表达出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尴尬:“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越明年(814)冬,韩愈在吏部侍郎任职期间,刘禹锡应诏回京。

    刘禹锡回了长安,按理说《桃源图》的作用归于结束。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就是因为这幅《桃源图》曾在官场的一扬一抑,文人墨客们引为好奇,怀才不遇或官场失意者则十分憧憬。以至历代官宦名人如晚唐杜、胡曾;宋人曾巩、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梅尧臣、朱熹、秦观、元好问;明代王守仁、文征等,慕名前往桃花源,探幽访古,览物抒怀。时至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受《桃源图》和历代诗文的影响,写下两首御制善堂诗,以示对桃花源的赞许。目前,《桃源历代诗词集》中收录自晚唐至清末1100年间历代著名诗人以《桃源图》为题的诗词120余首。平民百姓也早已将《桃源图》当作了理想社会的缩影,如元代沈周的《桃源图》诗:“啼饥女儿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就刻画出一位农夫对桃花源的向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刘禹锡谪居朗州十年间,“观民风于吟啸之际”、“惟行旅讴歌是采”。现在我们能见到的1200余首(篇)刘禹锡诗文中,有200余首(篇)写作于这段时间。专题题写桃花源的,广涉此地山水田园、民俗风物、历史掌故,体现出灵秀和神秘的韵味;其他诗题的,也常常涉及桃花源,如《朗州闲咏》:“星象垂鸟翼,蛮陬相犬牙。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还有些文体诗,也反映出桃花源地方风土人情,他的《竹枝词》,是古今文学界公认为产生并反映沅澧民间的民歌体乐府诗,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许就源自当时沅水之滨桃花源缆船洲之地的一幅真实景象。

    正因为刘禹锡有着大家风范的传世美誉,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梦笔生花文学才能和亲临其境现身说法,所以他的有关桃花源之作,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这不仅充实了桃花源历史人文,也丰厚了桃花源文化底蕴。显而易见,刘禹锡在桃花源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系常德市刘禹锡研究会会员)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