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禹锡研究

话从《桃源佳致》说起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706

 ——试论刘禹锡等人在朗州的诗书画为积淀常德桃花源的人文历史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毛欣法


    以前,桃花源只不过是我们常德市的一个景点,一大名胜。可而今我们常德,却成了桃花源里的城市。


    今天,我要给在座的各位所讲的是,当年的刘禹锡等人在朗州期间所留下的诗书画,为积淀常德桃花源的人文历史文化,所起到的轰动效应,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至于刘禹锡为什么会贬来朗州,以及刘禹锡朗州十年在我们常德文学史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其实都已经被文理学院的刘梦初、戴志传两位教授和市委方志办的应国斌先生,分别在他们的文集《刘禹锡朗州诗文研究》、《刘禹锡谪居武陵》和《刘禹锡常德十年》等三本文献中阐述了。由于时间所限,这里我就不再重复。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为了营造一个与黑暗现实截然不同的理想社会,曾以丰富的想像和高超的虚构手法,并借助帝王年号和钟爱游山玩水的南阳隐士刘子骥这一现实存在的真实人物,所设想、所渲染出来的《桃花源记》面世之后,到公元八世纪初刘禹锡来朗州之前的这300多年时间里,也有过张旭、李白、王维、刘长卿等人到过桃花源,并分别留下过《桃花溪》、《桃花二首》、《桃源行》和《送人游桃源洞》等诗篇。也有过像陶渊明、王昌龄、卢纶等人,人虽没有到桃花源,却梦到过或赞誉过桃花源,并且写了诸如《桃花源诗》、《留别武陵袁丞》、《同吉中孚梦桃源二首》等篇章。但这都只是些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子,或者说是过客,影响不大,留下点见闻,发表些概叹之后,便一走了之,有些还全是凭想像。而真正叩开桃花源这扇大门,揭开她的面纱,并使其露出桃花源真面目的,还当数公元805年——公元814年,在常德任过朗州司马的朝廷贬官刘禹锡。


    公元805年,也就是唐德宗李适末年,在唐王朝、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惨遭失败了。即位不到一年,行使新政才146天的唐顺宗李诵,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宪宗),王俶文遭杀害,王伾被逼死。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八司马被通通逐出京城。九月十三日,时年三十三岁的刘禹锡,郁闷而又悲愤的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薛氏离开长安后,取道洛阳,尔后与母亲卢氏夫人,于九月下旬,携从兄刘申锡、及其侄子刘蔚,乘马车一路南来。叫刘禹锡意想不到的是,一家三代五口,在十一月十四日刚到湖北江陵(即现在的荆州),便接到了朝廷以“此贬不足以偿其责”为由,改贬他连州刺史为朗州司马的诏令。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的刘禹锡,所处的政治形势和生活环境又是何等的严竣,何等的险恶。


    刘禹锡到常德后的十年朗州司马任上,朗州刺史先是宇文宿,五年后是徐缜。在这两个朝廷命官看来,认为刘禹锡先前也都是他们的同僚,再说地方司马这个官衔,不同于中央司马,形同虚设,是个闲职。再加上他刘禹锡等于是受处分下放到这里,又自觉地自建“陋室”于招屈亭边,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地任他去“笑谈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常引诗情到碧霄了。


    刘禹锡就是刘禹锡。尽管他改革朝政的愿望失败后身处逆境,但他像屈原一样,抱着“九死不悔”的伟大情怀,“忧国不谋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就针对时弊,抨击黑暗,嘲讽污吏,口诛笔伐。在当时的朗州写出诗、文200多首。这在他一生中现存的千余首诗歌和文赋中,占了近四分之一,这是对我们常德文学史上的一重大贡献。尤其是其中写桃花源的诸如《桃源行》、《八月十五日桃源玩月》、《伤桃源薛道士》、《经伏波神祠》和《闻道士弹〈思归引〉》等诗篇,都成了桃花源最为宝贵的文化史料。


    到了公元813年,也就是刘禹锡官贬朗州司马的第八年春天,唐王朝任命窦常为朗州刺史。这对刘禹锡来说,还真是喜出望外的好事一桩。因为窦与刘既是同榜进士,又曾同朝为官,还真算“铁杆哥们”。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刘禹锡和窦氏三兄弟都是好朋友,好到窦常他人还在赴任途中的湖北松滋长江边上,就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写了《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的一首七律:


杏花榆荚晓风前,云际离离上峡船。
江转数程淹驿骑,楚曾三户少人烟。
看春又过清明节,算老重经癸巳年。
幸得枉山当郡舍,在朝长咏《卜居篇》。


    也就在这年初夏时节的一天,与前任朗州刺史徐缜忙完交接手续的新任朗州剌史窦常,便邀刘禹锡来到了道家圣地第三十五洞天的桃花源里。这天,两人兴致都很好。对窦常来说,是初来乍到,看到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这方人间乐土。对刘禹锡而言,两年前儿子夭折,一年前妻子故亡,七八年都没有这么高兴过了,今天至此,能以最佳的心态在这最佳的环境里,与老朋友一同出游,其心情也就特别愉悦,特别放松。当桃花观里通音律、懂乐理、善弹琴的薛道士弹完一曲《思归引》后请他俩留下一些墨宝时,刘禹锡满口应承,就毫不含糊的信手题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并且还又在这桃源观里住了一宿。

    回到朗州府里,刘禹锡为了表达他此次与窦常到桃花源的感受,在很短的时间里,写了一首很有名气,又很能展示桃花源山姿水色和田园风光的《游桃源一百韵》。押一韵的概念,就起码得是200句。而在刘禹锡的这首《游桃源一百韵》诗中,竞有60多韵是描写当时的桃花源的,可见在他刘禹锡的心里,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热爱,多么的推崇。


    刘禹锡的这首《游桃源一百韵》,第一读者当然是窦常了。窦读完刘诗后,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兴致勃勃。联想到他那天与刘禹锡在桃花源里见到的斜阳古道和福地洞天,善于水墨丹青的窦常,便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一口气画成了一组《桃源图》。不久,此图在得到众人的赞赏和刘禹锡的怂恿之后,窦常便托人连同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捎给了(韩愈的妻兄)朝中的谏仪大夫、号称南宫先生的卢汀。卢汀看了窦常的《桃源图》和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后,赞不绝口,很是欣赏,并且还在画楣上特意写了题跋。


    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学,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按说他与刘禹锡和窦常的关系也还是蛮不错的。然而,尽管刘禹锡的诗出神入化,窦常的画惟妙惟肖,可他虽认同刘的“源头寻古洞”,可就是很不赞同他在桃花源里“开口说神仙”。当他联想到刘禹锡此前所写的《桃源行》诗中,曾有“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和“仙家一去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的思想动向时,这个“老夫子”还是来了气。即便是他也曾将窦常的这一组《桃源图》挂在厅内与他人反复欣赏、玩味,甚至还契而不舍。可他最终还是在他的诗中指名道姓埋怨窦常多嘴管闲事、卢汀插手帮倒忙的同时,责怪刘禹锡“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成荒唐。”而这两句诗,也就是韩愈于公元813年秋写的那首有十九韵的题《桃源图》了。


    (说到韩愈,应该说他自己也是一个不被皇上看重的人。他不单是反对道学,同时也反对佛学。在他看来,这都是迷信。记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他还曾因上疏了一篇《论佛骨表》的文章,极力反对宪宗皇帝迎接从法门寺塔内请来的佛界领袖释迦牟尼的手指骨,得罪了李纯,李纯要治他的罪。后来因裴度、崔群等人的求情,才免了死罪,被贬到潮州。但一年都不到,穆宗李恒一即位,就将他赦免了。也就是这八个月,潮州人至今都没有忘记他。据说并将当地的潮州师范学院改为了韩山师范学院,原名叫恶溪的一条小河改为韩江。)


    其实,当时的刘禹锡面对韩愈的这瓢冷水和在诗中的这种指责,是倒也无所谓的。因为他和窦常的此举,也不过只是为了与在长安的亲朋好友,分享桃花源的陶潜意境与秦晋风光。再说刘本人虽然于自己的多篇诗文里,都在赞颂常德桃花源这块神奇的土地,但当他一意识到改革朝政这个政治抱负,这一历史重任,其内心却也很矛盾地在诗中唱道“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怕在这桃花源里丧失去斗志,消磨掉时光。想到这里,他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随他韩愈的了。


    只是,我们常德桃花源,经刘禹锡、窦常、卢汀和韩愈等人,在京城这么一褒一贬,一扬一抑,这样的几争几“炒”,还真一石激起千重浪,无形中给那些在朝的官员,失意的政客和怀才不遇的学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凭添了几分好奇。简言之,增强了他们对我们常德桃花源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的向往。于是乎,便一个个争相来到或者梦中梦到这当年避秦人隐居的地方,窥看“桃花源里好耕田”这一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人间乐土。想看个究竟后,抒发个中感慨,写下所见所闻诗文。诸如当时的监察御史杜牧到桃花源后,就写了《酬王秀才桃花源见寄》。太常少卿段成式到桃花源后,就写了《桃源僧舍看花》。礼部尚书权德舆到桃花源后,就写了《桃源篇》。中书舍人司空图到桃花源后,就写了《武陵路》。武则天的曾侄孙户部侍郎武元衡到桃花源后,就写了《桃源行送友人》、《桃源洞》。陕州司马王建到桃花源后,就写了《武陵春日》。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借回澧州的机会,到桃花源后写了《桃源洞》。刑部侍郎李宏皋到桃花源后,就写了《题桃源》。还有,诸如唐文宗李昂时的宰相李德俗和李质、于业、刘沧、章碣、刘商、胡曾等二十多名朝廷命官与举进士不第的出家僧人释皎然、齐巳,道人曹唐和九华山隐士张乔等,也都纷纷来到桃花源这个世外仙源,并各自写下了表达佳致桃花源后的诗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著名道人吕岩(洞宾),也曾多次来到这里隐逸,并写了《秦人洞》、《桃花溪》、《缆船洲》、《仙径亭》、《空心杉》、《炼丹台》、《归鹤峰》和《桃川仙隐》等吟咏桃花源八景的七绝诗八首。


    即便是在宋元时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经刘禹锡等这般人的炒作之后,其轰动效应,仍还是在不断地发“酵”。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接踵而来。如礼部尚书张咏到桃花源后,写下了《舟中晚望桃源山》。顺州知府陶弼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花源》、《题司马错城》和《常德》。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武陵行》、《桃花源诗并序》。中散大夫张rong回乡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花源次韵奉酬梅学士尧臣》。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中书门下章事王安石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源行》。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到桃花源后,写下了《和桃源图诗并序》。国子监主管王庭圭到桃花源后,写下了《和刘美中尚书听宝月弹桃源春晓》。理学家焕章阁待制朱熹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溪》。宝章阁待制陆游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源》。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阮好问和阮德明父子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源图二首》、《桃源行》。礼部郎中吴师道到桃花源后,写下了《桃源图》以及赵匡胤的第十一代孙赵孟頫到桃花源后,写下了《题桃源图》、《题商德符学士桃源春晓图》、《画桃源》等等。另外,号称白石道人的姜夔到桃花源后,也写下了《昔游桃源山》,隐士肖立之到桃花源后,还写下了《送人之常德》。大文豪苏东坡虽然没有来看这里的“秦时明月和洞口桃花“,但他最终还是凭感觉写了一首《和陶渊明桃花源诗》。


    到了明清两代,因受《桃花源记》的影响和对刘禹锡笔下的桃花源的青睐,文人墨客也好,士大夫们也好,他们为了也能到常德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里来佳致一番,这桃花源里,还真“把古今游人忙煞”。明兵部尚书王守仁来之后,吟唱了《桃源晚泊》、《桃源洞》等四首。兵部尚书毛伯温来之后,吟唱了《过桃川》。理学家蒋信来之后,吟唱了《桃源》。有吴中四才子之称的文征明来之后,吟唱了《桃花源》。刑部左侍郎邹元标来之后,吟唱了《桃源洞歌》、《观刘禹锡桃源洞书壁辄题二绝》等三首。

     邹元标二绝中的其一是:古今迁客长卿才,大字犹存碧解隈。我比朗州流更远,残碑看罢首重回。

    其二是:逸句玄都谁为裁,十年楚水倍堪哀。夜郎此去迢迢道,休讶刘郎后亦来。


    上面的这两首七绝,是万历年间的进士邹元标,在刑部右侍郎的位置上,因得罪了宰相张居正而被贬到黔南时,途经朗州时特意到桃花源里,看了刘禹锡当年题写的《桃源佳致》碑后,发出的一番感慨。表达了尽管他比当年的刘司马贬得还远,但他绝不会有趋炎附势的失落感。)


    此后,江盈科与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二兄弟到此后,吟唱了《桃川上宫二首》、《桃花源和靖节韵》、《桃花流水四首》等多首。右佥都御史许宗鲁到此后,吟唱了《桃花树下忆桃花源四首》。佥都御史陆垹到此后,吟唱了《泛桃川》。按察御史应履平到此后,吟唱了《桃洞春风》。还有邑人杨嗣昌、杨山梓父子到此后,吟唱了《绿萝山》、《秦人洞和友人韵》与《桃源洞》、《夷望山》。龙膺、龙人僎父子到此后,吟唱了《炼丹台》、《伏波祠》与《春日由河洑入桃源山庄》。还有诸如髡残、龙翔霄、陈可禹、龙德孚、印伟、万松、文鹄、矍龙跃、李显、李征、文曙、罗其鼎、阙士琦阙士琳兄弟等一大批武陵才子和著名隐士岳岱,因受刘禹锡在朗州迎合陶渊明推崇桃花源的影响,为了寻找失落,寻求解脱,也纷纷佳致而来,留下了偏爱桃花源的诸多诗篇。这之后,清代的查慎行、李渔、陶澍、李元度也步后尘来到桃花源,分别留下了《舟发桃源》、《桃花源图》、《过桃花溪》和《重游桃花源》等作品。爱新觉罗•弘历几次下江南,虽然没机会来武陵常德,但他还是写了《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和《拟渔郎复至桃花源不复得路》诗二首,为桃花源的文化积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去年这个时候,央视某台的播音员,天天炒作酉阳桃花源。说什么世上只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自己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我们坐了七个钟头的车,特意过去一看,其感觉是自然景观有余,而人文景观不足。洞门口的楹联云:无影无踪渔郎径路;有凭有据陶令文章。连作者姓名都没有。另一副刻在陶公祠门口,云“其意本平常亲山水纵平生傲骨;此心甘淡泊隐田园开一代诗风。”再就是还有前总理李鹏“努力建设好酉阳桃花源”的一副题词,挂在售票厅一个较为显眼的地方。仅此而已。而我们常德桃花源,据1986年的《桃花源志》所记载的初步统计,除白马雪涛、渔村夕照、绿萝晴画等八大自然景观之外,还有像集贤祠、桃源观、遇仙桥、玩月亭等这样的名胜和人文景观景点36处。有像清以前《桃花源赋》、《桃花源记》、《重修桃川宫记》等这样的文赋、散记34篇。有至(清)宋教仁为止的260个古名人的写的诗词500多首。有清以前的朝廷官员和文人墨客所撰写的对联35副。有清以前石刻诗碑50多方。有诸如《桃源图》、《桃花源图》、《桃源八景图》和《桃源问津》等书画作品80余件。真是一步一景,一景一重天。其人文底蕴之厚重,宛如一条历史大河,源远流长。这些文化的积淀,也是历史的积淀。这既属桃花源的宝贵财富,也是常德的宝贵财富。要没有当年刘禹锡等人在常德对桃花源倾尽心血的极力推介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我想我们常德桃花源,恐怕会是另一番不尽人意的景象。


    刘禹锡是不幸的,当然也是怀才不遇的。他从33岁起贬到我们朗州十年后,后来,还因两次“桃花诗案”又相继贬到过连州、蘷州和和州。这就使得他不得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在文学的领域里,另创一块天地。使他成名成家,结出丰硕成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成就大业。这么看来,刘禹锡也是有幸的。他当年在桃花观里写的“桃源佳致”四字,历经1200多年并几经重携之后,仍在桃花源里珍藏,并且还为它专门建了个“佳致碑亭”。常德城里也为纪念刘禹锡在诗墙上修了“排云阁”,在柳叶湖筑了司马楼。中国常德诗墙上还镌刻了他在朗州所写的诗词共十三题十七首。所以说,文人的不幸,往往又是文学之大幸。而刘禹锡的不幸,则又是桃花源的大幸,我们常德的大幸。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