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禹锡研究

浅谈竹枝词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394

 ♦  夏应运


    竹枝词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独创的一种具有民歌风味的诗歌体裁。她对中国诗词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竹枝词的诞生与发展


    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遭失败,被贬朗州。

    诗人心胸豁达,虽然被贬,但仍然乐观向上。“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年期间,踏遍了武陵大地,先后到了桃源、安乡、临澧、澧县等地。他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疾苦,时常与民同乐。或来到田间,看农民农作,或参与庙会活动,与民同歌。他来常德的第二年正月,来到郊外,与百姓联欢,看到百姓有的吹着短笛,有的击鼓鸣锣,还有的载歌载舞,且联歌竹枝,歌曲婉转动听,其间似黄钟之羽,尾声激昂有如吴声。于是联想到古代诗人屈原被贬沅湘时,看到当地百姓迎神时歌词过于鄙陋,便为百姓创作了《九歌》,荆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每逢迎神,必以《九歌》歌之舞之。诗人想到此,觉得应该为当地百姓做点什么,于是创作了《竹枝词》九篇,供当地百姓歌之舞之,这就大大丰富了竹枝歌舞的内涵。竹枝词这种新的诗歌体裁就这样诞生了。


    诗人刘禹锡所创的竹枝词九首一问世,其好友白居易首先响应仿制,而后一大批诗人也跟着仿制。因竹枝词易写,易学,不仅许多正规诗人效仿,还有许多民间诗人也乐意仿效。竹枝词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方色彩的竹枝词。如常德竹枝词、江西竹枝词、北京竹枝词、台湾竹枝词等。这些竹枝词音异而乐同,民俗不同而格调基本一致。深刻地反映了各地的民风民俗民情。


    二、竹枝词的特色


    竹枝词的特色可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而言的,若从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都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王世祯在《师友诗传录》有一段话说:“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他说得很准确,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竹枝词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方言,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例如: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和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叫卖发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钱拣样挑’”。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鲜活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杭州一首写卖水果的竹枝词也是如此,“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街头小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当然,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有俗语入诗,如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竹枝词以容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

    卢吕芳《诗词曲韵律谱》归纳出竹枝词的格式有两种:第一格两句十四字,两平韵,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例:芙蓉并蒂一心连,花侵格子眼应穿。

    此格只要每句第二字俱用平声,除韵外其它字不拘平仄。


    第二格,四句二十八字,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即---+|+-,|+-+++-。

    -+|-++|,++-||--。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但因竹枝词是合乐的,往往以上的平仄要求也不一定达到。据近人在考证竹枝词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间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拗体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竹枝大多七言,也有五言。如“妾在湖上居,郎在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竹枝词一般用平声韵,也有少数用仄声韵的。如“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唾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这里的事、涕、地皆为仄声韵。


    (三)诗风明快,诙谐风趣

    大凡竹枝词,无论出自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出自汉族,还是出自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明人颜继祖谓:“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序中说:“思竹枝取义,必于嬉笑之语,隐寓箴规,游戏之谈默存讽刺”。的确如此,好的竹枝词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清代有一首写北京六国饭店的竹枝词:“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样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红顶花翎指清代的官吏,诗中说这座外国风味的饭店,珍馐异馔都叫不出名字来,而外国客人却来得很少,清廷大吏们倒天天来。辛辣的讽刺了清廷的腐败。《西湖竹枝词》有一首写男女恋情的诗:“又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诗中以姑娘的口吻问自己心爱的人说:你不是说芙蓉比我漂亮么,那为什么昨天经过这里时你只瞧着我而不看芙蓉。这首词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逗情的心态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极有风趣。竹枝词诙谐风趣的风格成为它与律、绝体区别的标志之一。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中化精深为平淡,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意境。


    (四)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竹枝词以民歌民谣入诗,其内容丰富多采,反映主题多种多样。有以男女恋爱为内容,歌颂真挚爱情的,如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山桃红花满上头”。这两首诗表现了少女初恋时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描绘得十分传神。有描写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如刘禹锡的“山上层层桃李花”。有描写自然风景,借景起兴,引出诗人感慨的,如刘禹锡“瞿塘嘈嘈十二滩”,此诗借长江三峡“十二滩”天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也有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家乡美好山河的,如徐莘田《基隆竹枝词三首》之一,“巍然拳石矗江隈,曾否仙人践足来。试上层台窥海迹,一泓碧水又浮杯。”还有以纪事为内容,发表诗人对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的批评和感叹的竹枝词。清代北京竹枝词有一组《都门纪事百味》,是当时住在北京的两个外地人目睹义和团进京和八国联军侵略京城的情形而写的。如“初起山东多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这首诗生动的描绘了义和团进京的场面。


    三、竹枝词的地位和作用


    中唐诗人紧承盛唐诗歌高潮,李杜两座高峰之后,纷纷在艺术上别寻门径,进行新的开拓。因此中唐是唐诗一个变化出新的时代。刘禹锡从学习乐府进而向当代民歌吸取营养走出了一条写诗的新路,这种在艺术上的新探索,使唐诗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尤其是竹枝词用绝体的形式,为了适合配乐的需要,打破了绝句格律的束缚;为了适合民歌语言的需要,采用俗语、俚语入诗,这是由诗向词迈进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其次,由于竹枝词广为记事,以诗存史的特点,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者们常常发现在正史里记载简略或没有记载的,却往往从竹枝词里找到重要的史料,那些简明的注释和优美的诗歌,相互印证,相互呼应,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地步。如近人杨世骥编的《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中收入了当时人写的七十二首竹枝词。其中有一首云:“鸿飞中泽起哀鸣,抚慰无言粜不平。百姓只缘官逼乱,新军弹押动枪声。”诗后注云:“军队抽枪上刺刀,戮伤数十人,众拆掉墙砖块抛掷,岑抚下令开枪。一时哭声震天。”作者愤怒的记载了这次官逼民反的详细经过。又如清末有一首《捐官竹枝词》写道:“工赈捐输价便宜,白银百两得同知。官场逢我称司马,照壁凭他画大狮”。这首诗用数字入诗真实记载了清末官场买官卖爵的黑暗现实,揭露清朝官场的腐败。


    总之,刘禹锡创新竹枝词这种新的诗歌体裁,不仅发展和完善中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对后来诗人有着积极影响,对中国诗词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百业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