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禹锡研究

泽遗万世颂离骚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692

 ——话说古代诗人笔下的屈原情结


汉寿县诗词学会 周运曙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莫斯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将其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是历史的辉煌,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屈原一生力主抗秦,留下爱国者仰慕的风范,他的美政理想和不畏强暴不怕挫折的人生之路令人难以忘怀,他的诗歌震古烁今,《离骚》成为千古绝唱。公元前278年他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两千多年以来,研究楚辞,关注屈原人生的学者数以百千计,而用诗词歌赋来缅怀和歌颂的更是不计其数,“一代文宗万世钦,代代诗人怜逐臣”。屈原一直是历代诗人心中的偶像,他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那弘博丽雅的文学造诣,使得诗人们都为之感动与振奋,那些吟咏屈原的诗词歌赋成为人们还原屈原、怀念屈原、崇敬屈原的精神寄托,成为让屈原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和物质依据。
 

    有一种缅怀感动天地,有一种品格高山仰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撰写过有名的《屈原列传》,文学家贾谊则写过一篇感人的《吊屈原赋》。除了传记和辞赋以外,诗人们为纪念屈原写得更多的则是诗词。南北朝的沈约,在《江南曲》中曾这样描绘与感叹:“棹歌发江潭,采菱渡湘南,宜须闲隐处,舟浦予自谙”。诗中的江潭,在今汉寿县沧港境内,缘于屈原在《渔父》中提到的“游于江潭”一句,可见屈原的诗文对后世的影响何其深远,提及“江潭”地名的还有西汉•东方朔《七谏•初放》文中的语句:“便娟娟修竹兮,寄生乎江潭”。诗人是凭借“江潭”而怀古,凭吊屈原的。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王粲、南北朝的江淹、阴铿在诗文中对屈原尽情赞颂或将他的诗句视为经典名句,予以引用。唐朝以前的各个朝代均有不少咏屈的佳作,在西汉时期屈原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出现,及至南北朝成为咏屈诗的形成和发展期,到了隋朝咏屈诗出现转折期,开始形成咏屈诗的繁盛阶段。而唐朝则是咏屈诗的高峰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显示出唐代诗人深沉的屈子情结。受其楚文化的影响和感召,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等众多诗人纷纷为屈原赋诗,其作品并流传于世。


    唐朝前吟咏屈原的诗词大多关注屈原的文学禀赋,对于屈原的悲剧命运则关注较少,而唐代吟咏屈原的诗词不仅着重对屈原文学才华的钦赞,而且重于屈原忠君爱国、高洁执着的人格赞美。如李白《江上吟》中的诗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就是着眼于对屈原的文才关注,誉其才学。洪洲将军在《题屈原祠》诗中,是这样赞其人格的:“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原是独醒人”。这是对屈原生命的关注。也有从民俗视角来怀念屈原,痛斥君王昏庸,为其鸣不平的。如文秀在《端午》诗中是这么着笔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汪遵在《屈祠》中是这么写的:“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白居易则是这样直笔的:“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还有的诗人因为贬谪,与曾三次遭流放的屈原同病相怜,在诗中感情有所流露。如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曾被贬朗州司马十年,在《竞渡曲》诗中这样写道:“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诗人作为贬谪荆湘之臣由已及人,生命困顿的孤独感,仕途上的失意感及挥之不去的恋国、思亲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杜甫在诗中关于屈原则是这么直抒胸臆的:“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戴叔伦《过三闾庙》的诗无不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他写道:“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他们对屈原的赞颂、惋惜和鸣不平之情常常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写得何等凄婉。翻阅唐朝诗人吟咏屈原的诗词,初步感知有如下特点:一是诗人众多,诗作繁盛;二是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表现形式上,一是对生命的关注;二是对屈原的文才关注。在题材和内容上,诗人有借物抒情和缅怀的,如唐朝的汪遵,写了一首《招屈亭》,一首《屈祠》,还写了一首《三闾庙》。还有直接以人名——《灵均》为题的,也有以书名为题的,如唐朝贯休的诗题为《读离骚经》,此外有读史有感而发的,如白居易《读史五首》等等,彰显出唐朝诗人独特的吟咏视角和心态特征。


    及至宋朝,离屈原的时代更加遥远,但诗人们的屈原情结却依然流于笔端。苏轼是这么仰慕屈原的:“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他在《屈原塔》诗中发出深切的感叹:“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烈。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李复在《屈原庙》诗中是这么表达赞美之情的:“千年自有遗文在,光焰长如日月新”。


    陆游为屈原挥笔竟写下《楚城》、《哀郢》、《屈平庙》等四首诗,字字句句饱含深情:“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表达出爱国之忱。苏辙也写过一篇与苏轼同题材的诗篇,名为《屈原塔》,兄弟二人对屈原的怀念、敬仰之情可见于一斑。文天祥曾为屈原吟咏过《端午》、《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两首诗篇,有一句诗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离骚忘却题天柱,为立斜阳问翠微。”屈原流放沅湘,行吟泽畔的往事,激起诗人的万千感慨,范仲淹曾留下一首题咏沧浪渔父的绝句:“月色满江波,吾生乐事多。何人独醒者,试听濯缨歌”。 吟咏屈原发思古之幽情的还有寇准、司马光、杨万里、晏殊、欧阳修等。王令在《江上》诗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寇准也在诗中长叹:“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元、明、清时期,咏怀屈原的诗词也不有不少。元朝耶律楚材曾写过《夜坐弹<离骚>》的诗篇。明朝蔡毅的诗句道出了心声:“崇兰芳芷依然在,何处江潭吊屈平?”清朝李拔在谒屈原庙后有感而发,表达了作者对屈原深深的怀念之情:“抱愤孤忠气似屯,汨罗古迹至今存。离骚读罢空惆怅,竞渡难招江上魂。”


    汉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伟大诗人的故里,诗词已成为怀念屈原、悼念屈原的载体和文化元素,成为汉寿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明朝的杨文升在《沧浪秋水》诗中写道:“古今不尽灵均恨,清浊难逃孺子歌。宣父行踪何外觅,西风斜日照寒波”。曾之忠在题为《沧港》一诗中也留下这样的咏叹调:“屈平泪昔涨,渔父枻今无。”龙阳的文人雅士或履职于邑的朝庭命官留许多脍灸人口的咏屈诗作,颇为动人。


    “泽遗万世颂离骚”。捧读这些咏屈古诗,获益匪浅。由此观来,古代诗人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屈原情结。究其咏屈诗繁盛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政治因素,崇史、重史之风使然,再加上贬谪诗人同病相怜,催生了咏屈诗篇。二是文化因素,楚文化的影响,《楚辞》的浸润与熏陶,促成了一首首咏屈诗词的形成。三是诗人自身的原因,表现在诗人奋然前行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挥之不去的恋国、念君、思亲之愁,再加上困顿的孤独感。诗人想起了屈原,想从诗中怡情言志,寻找精神寄托,于是,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咏屈诗作,而且崇屈、咏屈、怀屈诗风绵延不绝,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诗坛。


    概而括之,是屈原及其楚辞这份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遗产和他的伟大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华夏,影响了一代代骚人墨客,更影响了伟大诗人的故里,屈原的影响早已超越时空。古代诗人笔下的咏屈诗,是一个文化现象,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资源,文脉一宗,千载嗣响。分享、研究好咏屈古诗,对于传承和弘扬屈原精神,解开屈原故里这个千古之谜意义深远。精心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将屈原文化和屈原故里研究推向更深的领域,汉寿人使命在肩,当义不容辞。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